- 12 2016-10
大商所分时间段下调铁矿石滞纳金标准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12 丨 6055进一步贴近现货实际、降低交割成本 10月11日,大商所发布通知,修改《大连商品交易所标准仓单管理办法》,分时间段下调铁矿石出库时货主未按规定速度和时间提货向厂库支付滞纳金的标准,并进一步明确滞纳金的计算方法。修改后的规则自I1703合约开始施行。规则修改后,将进一步降低铁矿石期货交割成本,促使期现有效衔接,维护市场公平。 根据通知,此次规则修改的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 第一,为降低铁矿石期货交割成本,分时间段下调铁矿石从厂库出库时的滞纳金标准。在仓单注销日后19日(含当日)以内,滞纳金标准为每天0.1元/吨;超过19日,滞纳金标准为每天0.5元/吨。 第二,为方便客户和厂库计算滞纳金,进一步明确了滞纳金的算法,即先根据每日截至当日应提而未提的商品数量计算当日的滞纳金,再按日加总计算滞纳金总额。 第三,为明确厂库责任,对于货主在标准仓单注销日后的19个自然日后到厂库提货,将品种统一为厂库不再按照期货标准承担有关的责任。 据了解,为保障铁矿石仓单价值清晰,降低商品价值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规则对厂库仓单出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均进行了界定,即规则规定标准仓单注销日后4个自然日内,买方客户应当安排好货运并及时到厂库提货,厂库应按不低于规定的*低日发货速度发货。买方未按时提货或未按规定日发货速度提货的,需要向厂库支付滞纳金,厂库未按日发货速度要求发货的,也要向买方支付违约金。根据以往经验,大商所通常根据厂库的产能或年贸易量设定厂库的*大仓单注册量,按照15日内完成发货来设定厂库的*低日发货速度。 对于铁矿石品种,由于近两年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合约价值较低,市场对交割成本的反应较品种上市初期更为敏感。而且,相较于以往品种,铁矿石属于更大宗的散货商品,市场规模和单笔贸易规模较大,厂库的*大仓单量也远高于大商所其他已上市品种。为了确保厂库在15天内完成发货,其*低日发货速度也较大,客户若通过水运发货可以按时完成,但对于通过汽运等接货的买方来说,则较难按规定按时完成接货。从实际交割情况看,接到厂库仓单的多家客户在不同程度上支付过滞纳金,这部分交割成本在现今铁矿石合约价值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参与市场的积极性。 市场人士认为,大商所按时间段降低滞纳金标准符合现货习惯,更贴近目前铁矿石现货市场实际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市场参与成本。其中,以19日作为时间梯度的分界点,厂库能够完成规定的发货要求,客户也可以完成提货。同时,19日以内按照每天0.1元/吨的标准,符合目前现货市场的通行标准。据此标准,所收滞纳金能弥补厂库的仓储成本。此外,市场经验表明,超过19日按照每天0.5元/吨收取滞纳金,客户在提货出库时会对这一费用标准较为敏感,对买方客户按规则执行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一位铁矿石期货分析师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调整后的滞纳金与铁矿石商品价值的比例大概在0.02%—0.10%间,与目前期货市场已实行厂库制度的其他品种相比,该比例处于中下游水平,比较合理。 大商所工业品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交易所向会员、部分产业客户及交割仓库等市场参与者广泛征求了意见,各方对规则的修订表示支持,认为修改的规则降低了买方接货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促进更多产业客户积极参与铁矿石期货市场。 据介绍,为进一步降低客户参与交割的成本,大商所正在积极研究调整铁矿石仓库入出库费用的*高限价等,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客户。详细信息 - 12 2016-10
钢铁产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面临挑战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12 丨 5936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基于智能装备、智慧工厂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模式,目前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9月10日,在2016(第五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李新创指出,我国钢铁行业要打造面向制造业的“互联网+”产业生产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从而构建钢铁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统,力促钢铁转型升级。 李新创说,目前,个性化、定制化,多品种、小批量是钢铁企业生产组织的必然趋势;加强质量管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是钢铁企业发展生存的必然要求;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是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化解产销矛盾、实现产销平衡是钢铁企业一直面临的关键问题。 李新创指出,我国钢铁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两化”深入融合,研发具有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生产组织、过程优化、质量全程管控、市场动态反馈等多重功能的钢铁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统,提升钢铁制造过程中新钢种高效研发能力、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能力、柔性化生产组织能力、能效成本综合控制能力,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与定制式制造相融合的钢铁智能化制造。 李新创认为,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低迷、国家化战略的迫切性,需要加强质量管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而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管理发展趋势是个性化、定制化、多品种、小批量,关键要协调产销矛盾,以降低生产、库存、物流成本。目前,我国诸多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体系建设,涌现了一批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智能在线监测和检验化验设施以及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经营决策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系统应用等先进技术。为此,我国钢铁产业需要构建“五点、四链、三集群”的柔性价值网络,即以钢铁业务为核心,基于创新要素耦合模块,跨领域延伸产业链,重塑减量化时代柔性创效价值集群。其中,“五点”即有序化耦合、智能化耦合、品质化耦合、绿色化耦合、标准化耦合;“四链”即差异化延伸、多元化延伸、国际化延伸、服务化延伸,*终形成“三集群”,即产服结合、产城共融、产融结合的柔性创效价值集群。详细信息 - 11 2016-10
“金九”失落收场 “银十”不抱幻想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11 丨 6303全球经济复苏不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稳中有进,三驾马车逐步改善,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繁重,下行风险依然存在。2016年9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呈现明显的旺季不旺的特点,需求放量不及预期,运费暴涨难挡颓势,整体呈现震荡下跌的局面,截止到9月底兰格综合价格指数收至105.1水平,环比下降2.05%(详见图1)。10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将继续面临托底上压,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新旧动能转换繁重,下行风险依然存在,基建投资审批加大,短期难以形成需求,成本支撑依然较强,钢材库存压力加大,钢厂挺价意愿较强,商家市场盼涨心切,拉涨挺市难掩颓势,限产炒作难以持续,十月钢市先盘后跌,预期兰格综合指数将震荡下行,震荡区间为100-110,整体略有回落,目标值104.1。 图1 兰格钢铁综合预测指数一、经济保持稳中有进 三驾马车逐步改善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1%,与1-7月份持平。2016年8月份M1增速25.29%,比7月份回升0.86个百分点。2016年8月份M2增速为11.35%,比7月份回升1.13个百分点。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487亿元,同比多增1391亿元(详见图2)。 图2 兰格钢铁宏观经济综合指数经验表明,宏观经济综合指数作为先行指标,对于市场的基本走向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2016年1-8月宏观经济综合指数略有回升,表明宏观经济呈现企稳迹象,但企稳基础还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力促经济企稳向好。8月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贸、消费都出现相应的改善。其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2%,比上月加快4.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21960亿元,同比增长7.9%;消费增速较7月回升0.4个百分点至10.6%。从工业运行情况来看,8月份多项指标也都出现回升。比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至6.3%,PMI重返荣枯线之上,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就业总体稳定等。同样,之前增速持续放缓的房地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呈现出企稳迹象。其中,1-8月房地产投资增速由5.3%略升至5.4%,民间投资增速持稳在2.1%,而且民间投资单月增速由负转正,8月增速升至2.3%。8月份经济运行确实有积极的变化,存在不少的亮点,“三去一降一补”继续取得新成效、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入推进、消费升级加快等多个方面。这也充分说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继续保持。二、矿石价格上冲受阻 矿山增产意愿坚决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国产铁精矿565元/吨,比7月份上涨48.34元/吨。8月份国产焦炭1106.25元/吨,比7月份上涨238.75元/吨。据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进口矿均价55.75美元/吨,比7月份上涨0.16美元/吨。9月份普氏62%铁矿石指数为57.29,比8月份下降3.73(详见图3)。 图3 兰格钢铁原燃料指数及普氏指数全球*大的两个铁矿石出口国澳洲和巴西将分别在2020年底前增加约1亿吨铁矿石供应,这将加剧全球供应过剩的局面,并导致铁矿石价格下滑,迫使一些矿企减产。其中,澳洲铁矿石运输量将从今年的8.35亿吨增加至2020年的9.34吨,而巴西的运输量则从3.71亿吨上涨至4.8亿吨。这将令全球过剩的供应量从今年的2000万吨升至2018年的5600万吨。尽管今年铁矿石价格上涨,但随着淡水河谷的全球*大铁矿石项目S11D临近投产,产量增加可能将导致价格更加疲软。据花旗预计,2017年铁矿石价格为45美元/吨,2018年为38美元/吨,2020年将为40美元/吨。三、地产投资止住下滑 基建投资审批加大1、地产行业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8月份新房开工面积10.6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2%,增速较1-7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8.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5.5%,增速较1-7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详见图4)。 图4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4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增速比1-7月提高0.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止住下滑态势,主要有三方面利好因素:一是销售利好支持,7、8月一、二线市场销售的“淡季不淡”,推动企业开发信心增强;二是调控压力,近期热点城市调控的密集出台,使得不少项目滋生加快入市的心理;三是与基数较低有关。当前的全国房地产市场不仅房价出现全国性全面上涨,迫使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推出加强版的调控政策,这将有利于改善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房价过快上涨。2、基础设施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增速16.22%,比7月份回升4.53个百分点。其中,电力、交通、水利环境的投资增速分别为3.10%、16.16%和22.56%,分别比7月份回落5.42,回升9.28和5.19个百分点(详见图5)。前8月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一。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1-8月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98亿元,同比增长7.5%。分方式看,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33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656亿元、下降1.0%,普通国省道完成投资3786亿元、增长21.8%,农村公路完成投资1893亿元、下降0.5%;水运建设完成投资806亿元,同比下降7.4%,其中内河、沿海建设分别完成投资317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3.6%和下降13.4%;支持系统等其他建设完成投资356亿元,同比增长2.3倍。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公路水路分别完成投资3597亿元、2429亿元和5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下降2.1%和增长15.7%。为了稳增长发改委继续加大项目审批的力度。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个,总投资1966亿元。包括水利项目6个,总投资623亿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4个,总投资1038亿元;能源项目2个,总投资265亿元;社会事业项目3个,总投资40亿元。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和能源领域。一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如新建兴国至泉州铁路兴国至宁化段,该项目已列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建设对于促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运输能力,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具有积极作用。吉林省东丰至双辽公路(吉林段),该项目所在的辽源和四平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项目建设对于促进沿线资源合理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二是重大水利工程。如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防洪防潮工程,该项目通过修建海堤、滞洪湖堤防、排洪渠及两岸防洪堤、排洪挡潮闸等工程,提高平潭综合实验区防御洪水和风暴潮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重大能源工程。如内蒙古扎鲁特~山东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电力需求增长放缓,而装机容量持续增加,出现了较严重的窝电问题和弃风问题。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用电需求持续平稳增长,且区内能源资源匾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需要大规模接受区外来电。该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保障山东省电力可靠供应。 图5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3、制造行业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9月份制造业PMI指数50.4%,与上月持平。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4%,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9.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采购量指数为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为57.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6.4%,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从PMI来看,新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原材料库存、供应商配送时间5个指数小幅下降,其余7个指数小幅上升。9月份PMI指数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经济运行企稳态势在继续发展。从分项指数看,各项订单指数小幅波动,有升有降;采购量指数下降、进口指数提高;产成品、原材料库存指数小幅下降,生产活动预期指数继续提高。综合看,市场需求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平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上月出现回升后,总体处于平稳状态,经济企稳的因素在逐步积累之中。四、钢厂库存再次回升 社会库存升降不一进入2016年9月份以来,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厂内钢材库存升多降少,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9月中旬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库存1419.36万吨,较8月中旬增加86.39万吨,上升6.48%。而同时国内钢材社会库存升降不一。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9月末国内钢材社会库存829.86万吨,环比上升2.57%,同比下降9.16%;其中线材81.52万吨,环比下降3.45%,同比上升19.27%;螺纹346.55万吨,环比上升8.54%,同比下降4.88%;热轧182.23万吨,环比下降3.15%,同比下降24.24%;冷轧114.39万吨,环比下降1.43%,同比下降13.74%;中板85.69万吨,环比上升6.35%,同比下降5.89%。综上所述,2016年10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将继续面临托底上压,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新旧动能转换繁重,下行风险依然存在,基建投资审批加大,短期难以形成需求,成本支撑依然较强,钢材库存压力加大,钢厂挺价意愿较强,商家市场盼涨心切,拉涨挺市难掩颓势,限产炒作难以持续,十月钢市先盘后跌,短期钢市将震荡下跌。详细信息 - 11 2016-10
建筑钢材市场仍面临供大于求局面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11 丨 6037在上海钢材交易的集散地的大柏树地区,沪上一家专门从事线材、螺纹钢等建筑钢材贸易商的钢贸公司经营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进入3月份以来,建筑钢材的需求情况略有好转,在春节之后恢复交易的第一个交易周(7个交易日)才做了2笔生意,螺纹钢销量不足100吨,而这一周(3月4日至8日),带E抗震钢筋的销售量就上升到1160多吨,有时一天就卖掉275吨;高线的销售量为2832吨。 记者问及都是那些客户采购的,销售员说大都是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来买,即便是中间贸易商采购的,也是开单之后直接送往建设工地的,说明下游终端需求正在渐渐启动了,促使价格的稳定。销售员说上周三,他们公司的带E抗震钢筋的销售价格还往上提升了20元/吨,而在前两天,实际成交价还给客户优惠10-20元/吨呢。“销量上去了,老板就不肯降价卖了。” 从这家公司的*近两周的销量增长情况,可以看出近来建筑钢材市场需求量在逐渐释放。进入3月份,气温在回升,如上海地区*高气温已经上升到30℃,比往年提前十多天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入春”,沪上建设工程开工增多。投资规模1200亿的88项重大建设工程陆续开,拉动建筑钢材的需求,尤其是高强度的三级以上螺纹钢、抗震钢筋,其需求增长情况更为明显。 不过,需求的增长远不及供给的增长,时下整个钢材市场依然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供需矛盾并没有缓解,“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供需失衡、库存高企”的特征尚未改变。据西本新干线现货交易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本周沪上建材库存继续增仓,尤其是松江地区三类产地资源大量到货,目前上海地区的建筑钢材库存量达到73.95万吨,较上周增加3.27万吨。周边杭州市场库存也达到历史高位,全国钢材库存总量更是连续刷新历史新高水平。全国35个主要市场螺纹钢库存量1085.92万吨,增加45.57万吨;线材库存量为331.50万吨,增加13.74万吨。全国线材、螺纹钢、热轧板卷、冷轧板卷、中厚板五大品种库存总量2215.22万吨,增加56.86万吨,增幅为2.63%。庞大的库存和资金压力之下,商家操作多以加大出货为主,从而也增大了市场价格压力。 库存创新高,供给尚过剩,销售压力大,钢市回春难。从目前的供需矛盾凸现的现状,让一些钢贸商感到担忧的是钢厂“降价不降量,让价不让市,以价换销量”的经营理念,将加剧钢材市场的供需矛盾。*近以来,一些生产建筑钢材的钢厂纷纷下调出厂价格,华东地区的那些主导钢厂3月上旬价格政策:“下调、补差”成为主流,有的钢厂对2月份补差100元/吨,线材、盘螺价格下调100元/吨;有的钢厂下调50-150元/吨,对2月份补差100-150元/吨。还有一家钢企刚出台3月中旬出厂价格政策,螺纹钢出厂价格大幅下调250元,并对完成2-3月份计划量的经销商3月1期合同追补200元/吨。此举主要是吸引钢贸商继续向钢厂订货,以缓解钢厂的销售、库存、资金压力。 然而,钢厂的产能却在继续释放,产量在不断增加。据中国统计局*新数据显示,2月我国粗钢产量6183万吨,日产量220.8万吨,环比增加7.6%,同比增加9.8%。2月粗钢日产量为历史以来*高水平,较去年高点(201.9万吨)增加9.4%。今年前2个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2545万吨,同比增长10.6%,平均日产达212.63万吨,创历史同期*高水平,市场供大于求矛盾进一步加剧,钢铁企业应加大控制产量的力度。钢厂产能的加快释放,无疑将继续加剧市场供需矛盾,增大销售压力。 钢贸商呼吁钢厂“减产保价,稳定钢市”,当前对于厂商来说,加速“去库存化”进程,缓解供需矛盾,在此期间,“降价出货、消化库存”仍将是商家的*。那么,钢厂该做什么呢?详细信息 - 10 2016-10
透视21城新政:楼市显露缩量苗头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10 丨 61632016年的“十一”将成为中国楼市又一个历史时刻。国庆期间,地方政府密集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9月30日,北京率先发布“京八条”。随后天津、南京、厦门、深圳、苏州等21个城市相继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尽管政策频出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调控力度不一。前期房价涨幅较大的北京、深圳以及部分二线城市调控力度居前,限贷、限购“组合拳”纷纷出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各地调控政策密集出台释放了稳定市场预期、抑制投机性需求的信号。四季度热点城市楼市降温、成交量下滑的可能性大增。一线城市大打组合拳本轮房地产调控中,地方政府成为调控政策发布的主体,与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思路一致。从调控力度较大的北京、深圳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看,政策着力点各有差别。“京八条”中*具杀伤力的当属两个针对非普通住宅的首付比例调整:将首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35%,非普通自住房比例上涨到40%,二套房比例提高到50%,非普通二套房首付大幅上涨到70%。二套房的认定标准也从2015年商业贷款的“认贷不认房”变为“严格认房”。考虑到北京对于非普通住宅的认定标准,本次调控明确对不同住宅实施差别化首付政策,将使北京“单价10万+”遍地的现象明显降温,也将有效抑制投机购房行为。记者从北京地区房产中介处了解到,“京八条”中签约时点以网签时间为准,这意味着此前不少尚未网签的非普购房者将面临补缴首付款的压力。前期炒房氛围浓厚的深圳此次出台的调控政策则是限购、限贷均大幅从严,推出的多项细化政策不仅严格规范“离婚”购房行为,还大幅提升投资性购房行为的门槛。本次深圳把非户籍购房资格从3年社保提高到5年社保。针对今年以来,通过离婚、结婚不断地获得购房资格来炒作楼市的现象,深圳规定,对于户籍单身人士(含离异)限购一套住房,成为首个规范“离婚”购房现象的城市。贷款政策方面,深圳对无房有贷款记录者,首付不低于五成;已有1套住房的,首付提高到七成以上。从本次深圳的调控政策来看,炒房的资格和资金门槛大幅提升,炒房行为有望得到遏制。除抑制投机行为外,北京、深圳的调控政策也兼顾满足普通居民住宅需求,均提出了执行“90/70”政策,有利于引导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建设,满足普通居民的住房消费。上海市则在10月8日晚公布了“沪六条”调控政策。由于上海已经在3月底发布的楼市新政中加强了限购和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因此在“沪六条”中并未涉及到限购和限贷,主要提出增加土地供应和加强销售环节监管等措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沪六条”中专门对于房地产开发和存量房交易环节的资金来源作出严格限制,新政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用地交易资金来源监管,要求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管计划配资、保险资金等不得用于缴付土地竞买保证金、定金及后续土地出让价款。竞买人在申请参加土地招拍挂活动时,应承诺资金来源为合规的自有资金。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举说明上海对土地资金的审查力度逐渐加强,有望遏制房企高溢价拍地行为。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公司通过交易所发行债券的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使得房地产公司在竞拍土地时“弹药充足”。考虑到此前有消息称,交易所正考虑出台政策提高房地产公司发行债券的门槛。上海“沪六条”对资金来源的监管政策是否会被其他土地价格高企城市借鉴,值得关注。部分二线城市跟进加码二线城市由于涨幅不一,调控政策力度也不尽相同。目前领涨的16个城市均已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个别领涨城市甚至频打“补丁”进行调控,地方政府通过调控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的意图明显。本轮二线城市涨幅“四小龙”中的合肥、苏州继北京、深圳之后,也开始施行认房又认贷政策。苏州规定对这类家庭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的*低首付款比例由30%调整为50%,未结清贷款则*低首付款比例由50%调整为80%。合肥规定这类居民家庭*低首付款比例为40%;未结清贷款则*低首付款比例为50%。综合两地在国庆前已经推出的调控政策,合肥、苏州成为了本轮房地产调控中力度居前的城市。在此轮房价上涨中,苏州、天津、无锡等城市房价受周边核心城市(上海、北京)溢出需求推动明显,因此这三地均推出了较为严格的针对外地购房者的限购政策。天津规定在市内六区和武清区范围内购买首套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申请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部分涨幅不明显但仍面临库存压力的城市发布的调控政策较为灵活,为后续政策留出了一定空间。例如,南昌和东莞的限购政策仅限制了购买二套新建房屋,这意味着这部分购房者仍可以购买二手房。而南宁、惠州等调控政策主要是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严惩开发商违规销售行为等。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从各地政策内容看,除了北京、深圳、合肥、苏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其他城市政策力度不如2014年“930”政策前的执行力度(46个城市限购、认房又认贷)。但从出台政策的城市情况看,可以判断,未来会有多个城市,包括属于一线城市辐射区域的城市也会出台调控政策,*后有20至30个城市可能形成本轮调控政策风暴,部分三线城市也可能加入调控行列。热点城市成交量料下降密集调控政策发布后,市场走向如何?在成交量方面,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国庆七天假期,全国54个主要城市,网签商品房住宅41801套,远高于之前两年的2.1万套、2.33万套。整体来看,市场成交量刷新高点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限购城市集中签约。比如,济南的签约量达到了3746套,比2015年同期上涨了294%;东莞的签约量达到了2275套,同比上涨243%;佛山签约成交量达5063套,上涨571%;广州的成交量达到4213套,同比上涨557%。在部分城市集中签约推动下,市场整体成交量同比明显上涨。但在这个背景下,包括南京、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交量则出现了明显下调。北京市住建委数据显示,9月30日北京市网签住房套数为4704套。10月1日至7日,受假期等因素影响,日网签套数均在700套以下。10月8日,北京住房网上签约套数为1353套,创一周新高。不过,购房合同签订至网签有一定时间滞后,目前的网签数据仍难以全面反映调控效果。张大伟认为,十一期间网签数大多是9月的签约项目,网签数据有一定迟滞。预计调控政策带来的成交量下滑将在10月下旬逐渐反映到签约数据上。此外,从市场价格看,北京、深圳、合肥、苏州、南京等地都出现了前期虚高价格二手房房源大幅降价到市场水平的现象。记者节日期间也了解到,在北京,调控政策的出台使不少购房者出现观望心态,直接影响了节日期间成交量。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7天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与自住房,含商住)共实现成交1154套,日均成交量仅165套,相比9月的日均成交量减少了320套。其中,商住占比高达88%,纯商住宅7天仅签约143套。同时,受二套非普通住宅首付大幅提升影响,北京市场上目前已经出现买方解约或计划解约案例。房地产经纪公司我爱我家称,预计有20%-30%的客户考虑取消或延缓换房计划。以往是房价涨得太快卖方违约,未来可能会出现不少高价房客户违约的现象。不过,价格方面尚未出现掉头向下的趋势。北京链家地产表示,目前北京二手房整体房源供应不多,背靠刚性需求(如学区房、黄金地段)的二手房需求仍较旺盛,挂牌价格稳定,很少有业主主动调低价格。10月8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近期中国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任泽平指出,本次房地产调控各地步调一致、态度坚决、政策严厉,并有媒体引导舆论,建议业界重视此次政府调控的决心。判断房地产小周期趋于结束,这一轮房价上涨接近尾声。国泰君安地产首席分析师侯丽科认为,调控政策大量出台将有助于使房地产回归商品属性,短期内成交量将环比下跌。不过,从以往历史来看,货币政策是房价能否迎来阶段性拐点的重要因素。目前经济增长面临压力,货币政策转向难度较大,宜控制地产泡沫进一步增大而不宜主动刺破泡沫。他同时指出,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将使前期房地产去库存继而激发投资和开工好转的闭环被打破,开发商热点区域拿地将趋于谨慎。由于2016年地产行业销售高基数,2017年行业投资和销量将面临挑战。详细信息 - 10 2016-10
钢铁瘦身的烦恼:钢铁去产能告急 清理僵尸钢企是关键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10 丨 6080宝钢与武钢日前正式实施“世纪大重组”。这既掀起了国企改革的新高潮,也是去产能的一个重头戏。 去产能是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任务,钢铁首当其冲。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三期叠加”效应增强,迫切需要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供需传导打基础、添动力。化解过剩产能是这一背景下的务实选择。 全年已经过去大半,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进入攻坚期。除了全年化解4500万吨产能的量化指标外,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实行影响到工作成败,拔掉僵尸企业的“呼吸机”也考验着各级政府化解过剩产能的魄力和决心。 大督查:钢铁去产能告急 国内钢铁总供给过剩的格局短期不会有根本改变,钢铁行业亟待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进而完成转型升级。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李欣顾琳 9月初,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十部委组成的钢铁去产能督查组已基本完成任务收队。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此次十路督查大军重点督查的内容包括去产能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任务分解和进度落实情况、产能实际退出情况、奖补资金筹措使用情况、职工安置情况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央供给侧改革总体思路,化解过剩产能是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重要工作。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下称“6号文”),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8月4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下称“部际联席会议”)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改委主任、部际联席会召集人徐绍史表示,总体看,去产能存在地区之间进展不平衡。 徐绍史总结了三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少数地区对去产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担心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发展;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地区和企业看到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去产能的决心出现了动摇。 督查组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本次督查行动不仅要查进度,还要厘清当前去产能相关工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搞清楚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等等。这有助于2016年年内去产能工作实施,也为“十三五”期间实现去产能工作目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基础。 有钢铁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国内钢铁总供给过剩的格局短期不会有根本改变,钢铁行业亟待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进而完成转型升级。总结此前化解过剩产能的经验,认清问题所在,排除执行误区,规划长远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大督查 去产能工作部署以来,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经常接到当地民营企业老板的“求助”电话。这类企业产能多在100万-300万吨之间,原始资金投入多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且大都由民间自筹,赶上市场低迷时期,公司通过亏损生产“活了下来”。而对近期不断加码的去产能压力,这些在环保执行方面有问题的企业首先进入了地方自查的视线。 摆在这类企业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关停,前期投资付诸流水,未来还要面临此前投资人的债务追讨;二是加大环保投入,这意味着刚在上半年复产过程中尝到的甜头需回吐,导致利润降低甚至亏损。 这是自5月中旬部际联席会议部署打响去产能攻坚战以来,督查组看到的山东、河北以及西部地区大量钢铁企业的缩影。 不仅如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还从督查组了解到,目前参与去产能责任划分的国企同样面临两难局面。 以河钢集团旗下宣化钢铁(下称“宣钢”)为例。公开信息显示,按照河钢此前提出的规划,先期建设沿海1000万吨级精品钢铁基地,在具体进程上要确保在沿海新厂具备投产条件后,张家口宣化区老厂再停产拆除。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兼并重组省内特别是唐山地区其他钢铁企业产能,规划建设1000万吨级精品钢生产能力,*终形成2000万吨沿海精品钢铁基地。 而有钢铁业内人士算了这么一笔账:一个1000万吨产能的钢厂,建设资金如果没有500亿-600亿元不可能建起来。按照先新建再拆除的步骤,现有设备的改造是否还要继续?如果现有设备改造后明后年实行搬迁,是否意味着此前的投入等于浪费?这其中的风险不小,但如果按兵不动,凭借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特别是鉴于上半年钢材市场利润可观,利益近在眼前。 不但是企业,地方政府也遇到了难题。钢厂多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以河北省宣化市为例,宣钢现有800万吨生产能力,一旦搬迁,宣化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提前规划。 再如江苏省,作为以民营钢企为主的第二大钢铁省,民资投入让这一地区的企业竞争力领先全国,从更长远看,且从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考虑,未来结合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钢铁产能,是否还有区域性优化空间?如何借助去产能契机搞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挤水分 更具体来看,去产能工作千头万绪,比如:哪些企业需要去产能?哪些监管指标切实有效?去产能的责任主体都包括谁?相关配套政策是否覆盖问题点?去产能过程中激励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这些是不少企业当下非常关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理顺之前,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8月4日部际联席会议通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钢铁去产能达到1300多万吨,是今年目标任务(4500万吨)的30%左右。 “现在去产能是高压态势,各地方分配指标,强力推行。而去产能工作要达到预期效果,还是要各方取得共识与理解。”有地方钢铁行业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3.99亿吨,同比下降1.1%。但今年6月,国内粗钢产量达6947万吨,折合日均产量231.5万吨,超过4月份231.4万吨的历史峰值。上半年钢企普遍通过复产获得了收益,即使遇到下半年市场过热后的冷静期,抱着“扛着”、“吃老本”想法的企业不是个别。 “愿意挺,是因为之前赚了钱,有老底可消化,但两三年后产能过剩问题没有缓解,过剩市场还是会将企业利润消耗殆尽。”有行业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上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进展整体感觉不如煤炭行业。”有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说,钢铁行业整体存在等等看的思想,一些企业在生存和经营现实面前存有不想去、不能去、不敢去的畏难情绪。 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销售市场价格回暖,建材市场(以线材、螺纹钢为代表的产品)价格随之复苏。但对此类技术门槛不高的品种而言,拼价格在所难免。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增加利润,产品的生产质量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去产能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区域产品结构失衡。 以宁夏某合金产品为例,因拉闸限电等具体措施,该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但需求却因此表现旺盛,以致相关产品价格从每吨约4000元飙至每吨约7000元。 有参与“十二五”去产能相关工作的人士说:“'十二五’期间,全国淘汰了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 结合以往的去产能工作,该人士提出,上述9000万吨产能退出,业内并不“解渴”。主要原因是彼时去产能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企业大都从对地区影响不大的产能入手。 “*令人担心和业内*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是,尽管钱花了、1亿吨产能目标完成了,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严重,行业境况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前述人士说。 总结相关经验,本轮去产能要推进落后产能、不合格产能和过剩产能早日退出市场,进而实现全行业的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 针对有关产业搬迁和转移的工作,有工信部相关人士说,针对个别地区仍然存在有新增项目或新增项目手续不规范的情况,如果不抓典型、不处理,扩展到全国,相关规范文件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真正需要转移的应该是行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而所谓的减量置换或等量置换,有关部门一定要搞好执行和监督,严防借改造之名增加新产能。 地条钢 目前被纳入去产能范围的企业包括:违法违规的钢企,即环保、能耗、生产等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僵尸企业,即生产经营困难、难以挽救或救助后市场竞争力依然很弱;未来发展受限的企业,即不符合国家或地区政策导向。 对于这些企业,要真正要让化解过剩产能产生效果,需要公平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环境,否则难免事倍功半。 上半年,钢材市场回暖,各地地条钢生产作坊的生产速度堪比正规钢厂。这让本就处在去产能观望期的钢铁企业再度摇摆。“市场一好,大量非钢铁主流工艺的炼铁炼钢设施都开动了,利用废钢、中频炉来炼钢即是其中一种反映。虽然国家统计部门对此并无明确数据,但这类企业产量不容小覤。”有南方钢厂销售部门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这类被称作“地条钢企业”的厂家有共同特点:普遍没有安装环保设施,达不到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没有质量控制设施:买废钢不开发票,卖钢材也不开发票。其主要销售的是螺纹钢为主的建筑用材,虽有国家强制性标准,但这些不合规的产品还是流入了市场,缺少严格质检,很难有安全保证,更容易引起建筑安全事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地条钢企业一直游离在钢铁行业边缘,屡禁不止。相关监管涉及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 “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清退和处置情况,将极大地影响化解产能工作的质量。试想,如果违规企业不能早日退出市场,一些合规经营的过剩产能企业也不会甘心退出。”中钢协相关人士说。 违法违规、落后产能要坚决退出,这是去产能工作体现全市场公平的前提之一。有长期跟踪钢铁行业的人士认为,只有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才能为后续深入去产能工作打下基础、为行业企业提升竞争力、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在同样的质量下,成本是钢企竞争的一道分水岭。这中间除了运营机制效率的比拼外,还有环保这一硬指标。 “中国有限公司现在生产一吨钢的环保成本大概在150-200元之间。而环保执行较差的企业,成本在每吨40-50元,甚至没有成本。生产钢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污水和扬尘,如果环保这一环节有疏漏,公平性、环境保护都无从谈起。”河北一国有钢厂人士介绍说。 “国家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的目的是要行业好起来。但一旦相关检查、标准执行有所疏漏,对于合规钢厂不公平。”上述人士表示。 “过程很纠结。过剩的大环境下,加大环保投入无疑给未来经营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地方民营钢厂的负责人表示,对目前的去产能工作持观望态度,即一方面配合有关部门检查,另一方面权衡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的可行性。 政府部门是态度坚决的。9月12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明传电报形式印发《通报》指出,下一步,按照6号文要求,积极推进去产能各项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制售“地条钢”等违法行为,对“地条钢”产能和落后产能要立即拆除,不得“淘而不汰”,防止“地条钢”和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全局观 面对国家层面去产能的决心,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考虑,也会左右为难。这也是当下个别地区僵尸企业存在的直接原因。 有地方向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困难大、问题多,还没有在政策上形成聚合效应等。与此同时,为了报任务,一些早已停产的项目成为地方“充数”上报任务的*。 “各地方政府在化解过剩产能问题上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不能光看表面,纠结于眼前的矛盾和利益所在。各有关部门也不应推诿,积极执行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办法并不断完善。”督查组相关人士表示。 “地方政府普遍希望把化解产能过剩和企业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结合到一起。”上述人士说。 而新问题也由此产生。一些地方企业的态度是,在没想好企业未来发展明确方向之前,先按兵不动,等待政策,对去产能并不太积极。 以一家年产能500万-600万吨的钢厂为例,其拥有的8座高炉因2015年效益不佳已有3座处在停产检修阶段。结合地方去产能任务分配,要求该厂关停一座即符合本轮去产能任务。此时,企业会选择先上报一座看看情况,另两座视市场价格情况再择期复产。 “从全市场讲,如果大家都不去产能,*终行业都没好日子过,集体沉船或者要经历日本等国家漫长的去产能调整期。”中钢协相关人士认为,国内钢铁业经营分散,且生产水平不高。95%以上的企业都不具备新日铁和浦项的生产经营水平,很多产品是大路货,靠市场价差赚钱,这种情况下,改革势在必行。 参与本次去产能督查工作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检查中发现,有地方政府称其所在省内不缺钢铁或钢铁不过剩。实际上无论一个省、一个市都只是区域市场,是全国市场的一部分,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前者的利益也不能代表全国利益。地方政府要有全局观,共同推进全国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反之,在一些先进产能聚集的省份,如果只是一刀切(用数字量化去产能)的做法也同样需要商榷。 该人士建议,目前各区域市场应根据此前上报的责任状公开各自去产能进度,并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和平台的监督。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去产能不能简单化。要依法依规,有力有度有效。当务之急是让不合规、扰乱市场发展环境的落后、违规企业先行退出。 化“观望”为主动 7月26日,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杭州市召开。该会议由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召集。会议指出,地方和中央企业实施方案已报国务院备案,有关方面也签订了责任书,配套政策措施已经出台,2016年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拨付到位,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正在实施。 按照上述相关任务部署,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具体包括:化解过剩产能过程本身涉及的社会稳定和人员安置问题;化解过程中所涉及核心资产处置问题,包括债权债务处置等;化解后的转型、结构调整、升级。 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的样本,杭钢集团集团公司在会议上介绍了具体工作中的操作经验。地处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杭钢的去产能工作有着其它省份钢厂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但一些参会的行业人士表示,如果国内钢厂都学习杭钢转型求变的思维,早做打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行业和企业的问题,那么国内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工作或许还会顺畅许多。 “产能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顾虑是现实的。但中国有限公司需要借化解过剩产能这一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结构调整,把被动去产能变为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有接近部际联席会议的人士说,化解过剩产能本身目标是具体的,要达到预期效果,涉及的问题多,解决难度大。但如果不解决,不往前推进,未来化解的效果难以理想。 “今年上半年,在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推动下,去产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开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各方对于去产能工作的态度整体上比较急躁。”有长期关注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钢铁行业团队认为,钢铁行业作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未来伴随着过剩产能的去化,行业将逐步走向出清,供需格局将逐渐改善。但也需注意到,供给侧改革是结构性调整,改革后钢铁行业内企业的分化将继续加大。 上述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去产能调结构,既不能搞计划经济,也不能无限盲目发展。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做调整,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阶段性见到成效,不是调结构的*终目的,只是过程和手段。比照国际经验,化解过剩产能往往是在相关工作进展5年乃至更长一点的时间,才逐渐显现效果。 他还举例说,以中国目前广泛采用的连续铸铁技术为例。从1990年代中国钢铁行业开始大规模去“模铸”搞“连铸”。直至2005年后,中国钢铁行业才主要以连铸技术为主。2000年时,中国采用连铸手段占比70%,2005年以后达到95%以上。仅这一技术进步,行业用了20多年的时间。 而今天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显然有更复杂的一面。 双向调整 “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了30%的去产能任务,这个任务完成量可能是有水分的。”华南地区某大型钢厂生产部门负责人认为,上半年部分产能已经是僵尸产能了,下半年仍有3200吨的任务较严峻,再去产能是要实打实“伤筋动骨”。 的确,非落后过剩产能需要分步、有序地去除、转型、升级。这是本次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要战场,但对地方政府又或企业而言绝非易事。 “结合下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攻坚任务,各地去产能任务,是硬生生去掉产能,还是战略重组;是低效率继续维持生产的,还是一定要把他们从企业挤出来,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在途径和支持政策上也有许多可以深入讨论的地方。”上述人士表示。 近期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案例有借鉴意义。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今天,如何应对危机与挑战,成了摆在钢铁企业面前*为实际的一项课题。 以韩国东国制钢公司近一年的产业调整布局为例,作为韩国第三大钢企,东国制钢近年来的业绩管乏善可陈。由于韩国市场规模有限,加之中国钢材的冲击,造船、建设等下游产业需求持续低迷。 近一年来,东国制钢通过经营策略调整,通过机构体系重组,出售非核心资产,发展主打业务等方向实施,提升了市场占有率,扭亏为盈。措施是产品差异化发展,量身定制,提升市场掌控力,提高企业收益。 由此借鉴,武钢集团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工程师罗晔认为,中小钢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尤为艰难,企业只有敢于打破陈旧的框架,才能*终实现长足发展。 罗晔表示,国内中小型钢企也应该大胆实施机构体系调整,精简产能规模,全力发展主业,出售亏损资产,减轻债务负担,同时根据客户多元化需求,切实打造优势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提高市场份额。此外,企业在外部应不断加强与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对标挖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 中崇集团董事长仇瑜峰提出,结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从企业角度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增加有效供给为企业发展助力。一是对接终端,以销定产,去除无效产能,提高有效供给。二是调整供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供应成本,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三是信息化升级,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帮助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网络化,从销售入手,倒逼传统企业结构转型。 当下进行的宝钢、武钢两家大型央企的合并,则是国家向市场各方显示了对于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形式化解过剩产能的方向和决心。这一重要尝试将有助于整个钢铁行业的产业重组。 有长期关注钢铁产业的人士表示,试想一下,未来如果把国内约600家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10个钢铁集团,那么中国的钢铁强国愿景可期。 仇瑜峰认为,无论是2005年国内自上而下的钢铁行业发展政策调整,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倒逼国内钢铁行业进行市场化结构调整,都因为当时相关配套政策和执行遇到问题而未能坚持走下去。本次供给侧改革下的去产能工作,“正是市场倒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下的双向调整。” 他还特别提到,如果这次机会再错过了,钢铁行业未来稳定发展恐怕还要花更长的时间和代价。 拔掉僵尸企业“呼吸机” 钢铁行业中僵尸企业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靠银行借新还旧这个“呼吸机”来维持。 文/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刘勇昌 近期,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对包括鞍钢、武钢在内的18家亏损钢企进行调研发现,国有钢企巨额亏损现象尤为严重和复杂。僵尸钢企面临去产能难、不去产能更难的窘境。要想扭转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必须彻底清除僵尸企业形成的土壤、必须针对每个僵尸企业分别做细化处理方案,彻底拔掉僵尸企业的“呼吸机”。 清理僵尸钢企是关键 调研显示,18家亏损额度较大的样本国有企业2015年产钢1.6亿吨,钢铁主业亏损742.9亿元,平均吨钢亏损462元/吨,其中:吨钢亏1000元以上的四家、吨钢亏500元以上的三家、吨钢亏300元以上的四家、吨钢亏100元以上的七家。 从全行业看,国有钢企巨额亏损直接影响到行业基本面。 一是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645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亏631亿元,占97.8%;民营企业亏14亿元,占2.2%。国企是钢铁行业亏损的重点,且具有“亏损再多也不停产”的机制特征。2015年中钢协亏损企业亏损额817.2亿元,其中20家亏损国企亏损701.8亿元,占总亏损额的85.9%。 二是作为资本密集型、热连续流程工业,停产再复产代价高,边际生产者在短期内、一定幅度内维持亏本生产是合理的。但部分企业亏损幅度显然超出了合理界限。 以重庆钢铁股份公司为例,2015年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仅83.2亿元,营业亏损却高达92.8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前);平均每吨钢材实现销售收入2267元,亏损额高达2709元/吨。钢铁行业类似超出合理限度亏本生产的企业约有10家左右,重钢是其中*为严重的一个。 严重的亏损迅速推高了国有钢企们的资产负债率。 很多国有钢企连续几年严重亏损,销售越多,亏损越大,收益越少,基本靠增加贷款维持生存,资产负债率也越来越高,2015年这18个企业平均负债率为83%。 特别是有些远离市场、远离原料的企业,物流成本很高,尽管设备先进,但“先进装备安错了地方”,陷入亏损。这些企业的指标表明,产能越大,亏损越多,负债越重,被迫成为“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是改革滞后。 部分国企亏本经营却能够长期持续,地方政府和上级集团是输血救助“僵尸企业”的主力。2015年重庆钢铁从地方政府获得直接补贴和债务重组收益高达32亿元,破了行业纪录。上级集团对亏损成员的救助,也是重要输血来源之一。 国外大集团在市场环境恶化条件下,会首先剥离处置亏损业务,保证主业盈利能力和股票价格。而我国集团企业则优先保证集团成员存活,用盈利部门的利润直接输血或以提供担保方式救助集团内僵尸企业。在这种机制下,本来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兼并重组,却成了行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导致优势企业对兼并望而却步,“混合所有制”改革难以实现,企业重组不进反退,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相关政策建议 可以看出,僵尸企业陷入了去产能难,不去产能更难的窘境。对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清理僵尸企业要坚决,同时避免误伤。 一是对于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可依据《破产法》实施破产清算,让其退出市场;对核心业务仍在健康发展、只是融资来源暂时枯竭的僵尸企业,可实施兼并重组。而在兼并重组中,鉴于僵尸企业的吸引力较差,政府虽然不可“拉郎配”,但仍可扮演“介绍人”。 二是清理僵尸企业还要防止误伤。要谨慎划定僵尸企业,避免把一些陷入周期性困难的优势产能或必要的产能储备,也当成僵尸企业错杀,影响国民经济的根基。 三是应该进一步提升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指标,明确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排除在标准之外,能够有效防止钢铁僵尸产能复燃。提升标准,才能为钢铁行业去产能、提质增效提供政策支撑,解决好去谁、去多少,从根本上遏制僵尸产能复燃的隐患。 其次,要彻底清除僵尸企业形成的土壤。 一是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环保、质量和产业政策标准的落后产能要坚决清除。钢铁行业去产能绝对不是简单地计算产能多了多少,更不是按各地区现有产能多少平均分配削减指标。过多采用行政手段层层分解任务、逐级下达指标,这可能造成僵尸产能依旧存在,导致盈利产能受到伤害。 二是对连年严重亏损的钢铁国企逐家进行全方位分析,除通过减负、改善管理能够恢复生存的发展能力者外,对产品结构不合理、销售半径过大及周边有强大竞争对手的钢铁国企,要坚决实施改革,包括以出让等方式实行改制;严格落实《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各级政府和国有大集团的补贴行为,停止对长期亏损企业以维持其生存为目的的救助。 三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分类施策,国资部门由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使商业性领域的国企完全转变为与民企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区别的、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彻底消除僵尸企业存在和再产生的土壤。 再次,必须针对每个僵尸企业分别做细化处理方案。 一是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组织技术、经济专家,对长期严重亏损的大型钢铁企业逐个进行调研分析,具体判断定应保留的产能和应去除的产能。 二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可以派专家对于每个僵尸企业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僵尸企业去除的顺利推进。 三是国家的奖补政策应把减人与减产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只减人员不减产能。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减产能的奖补额度。 *后,应当彻底拔掉僵尸企业的“呼吸机”。 一是目前钢铁行业中僵尸企业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靠银行借新还旧这个“呼吸机”来维持。这些企业并不具备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景,银行不断地对其“输血”,导致钢企集体陷入了困境,结果放任困境演化成危机,即使短期通过债转股救助也可能无法实现以时间换空间。 二是债转股要正确掌握。第一次债转股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扩展规模,过度贷款,造成债务过高,出现亏损。实施债转股后,减轻了企业负担,扭转了局面。现在情况不同,有些企业负债率过高,主要是长期严重亏损造成的,靠债转股难以脱困。对这类企业轻易实行债转股,可能延缓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达不到脱困发展的目的。 三是债转股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方式,债转股选择企业对象的原则应坚持救急、救优、救壳,严防那些僵尸企业特别是过剩行业中的僵尸企业借债转股复活。 宝武重组样本 做好宝钢武钢战略重组,对推动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积极促进和引领示范作用。 文/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正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特别是在钢铁行业探索如何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脱困增效的背景下,宝钢、武钢两大钢铁集团启动战略重组,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重组后发展前景广阔 宝钢和武钢均为世界500强企业,是我国优秀钢铁企业的代表,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在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排头兵、引领者的作用,并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武钢是建国后新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宝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建的第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的严峻挑战下,推进宝钢武钢战略重组比当年建设武钢和宝钢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更广国际视野、更高战略谋划的重大举措。 宝钢和武钢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尽管国内外钢铁产业均面临着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抓住创新这个发展的第一动力,宝钢和武钢重组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钢材需求总量进入平台期,钢铁产能过剩已是全球性问题,国际钢材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钢铁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钢铁的产业形态、生产经营、发展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宝钢武钢重组整合可在崭新平台上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 从国内形势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处于中高速,钢材消费总量、消费强度趋于下降,钢铁产业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主战场,在由低水平供需失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过程中,依托绿色制造、服务制造和智能制造,提高钢材供给质量、优化钢材供给结构将是钢铁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引擎。宝钢武钢重组整合,强化中高端产品的竞争优势,可进一步巩固提高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从自身条件看,宝钢、武钢都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产品,创新体系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双方在产品、技术、布局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强强联合空间,同时在资产、人事整合方面也有同为央企的优势,加之两家企业都曾实施过同区域、跨区域兼并重组,可从之前发展经历中吸纳有益成分。 多方面协同优化空间大 宝钢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高、*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经营业绩处于世界钢铁企业前列,钢铁主业极具国际竞争力,相关多元产业协同发展,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给予宝钢全球综合类钢铁企业中*高信用评级。武钢是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全球*大、质量品种一流的硅钢生产基地,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精品长材等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宝钢武钢重组在战略规划、布局优化、创新发展、产品服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同优化空间巨大。 战略规划协同。宝钢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战略定位于“一体两翼”,即打造以钢铁产业为主体,以绿色精品智慧制造和钢铁生态圈平台化服务为两翼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战略转型。武钢规划发展将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质量、效益、效率做强做优钢铁主业,聚焦向外做强做大多元产业,实现武钢转型发展,建成盈利能力强、职工满意度高、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钢铁企业。宝钢武钢重组后,新集团的现状基础、发展条件、竞争形势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规划涉及的定位、战略、目标、任务、分工等都需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要求重新调整,在战略规划层面的协同空间巨大。 布局优化协同。宝钢钢铁主业呈“两角一边”布局,即以上海宝山为核心的“长江三角”、以广东湛江为核心的“珠江三角”和以新疆八一为核心的“西北沿边”。武钢钢铁主业呈“一江一边一海”布局,即以武汉青山、湖北鄂州、襄阳为基地的“中部沿江”、以云南昆明为基地的“西南沿边”和以广西防城港为基地的“南部沿海”。宝钢武钢布局优化协同空间巨大:首先,防城港基地和湛江基地可一并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压减产能、基地定位、产线调整等方面有较大优化空间;三是,宝钢武钢国际产能合作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重组机遇,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统筹海外钢铁、原料基地布局。 创新发展协同。宝钢是我国钢铁企业实践创新发展的典范,长期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形成了“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大技术创新子体系,积极探索机制和管理创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等。武钢在贯彻创新驱动中,确立了以研究院为原始创新主体,以工程技术集团为集成创新载体,以武钢股份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代表的“三大创新主体”,形成了研究开发、持续改进和技术创新固化与提升三大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全统计,宝钢、武钢合计专利11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000多项,约占重点钢铁企业的50%。宝钢武钢创新协同应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有效驱动新集团发展的同时,显著增强我国钢铁产业创新发展动力。 资源配置协同。据公开资料显示:宝钢集团总资产5407亿元,资产负债率约47.7%,员工总数13.5万人,销售收入2264亿元,世界500强排名第218位;武钢集团总资产1975亿元,资产负债率约73.1%,员工总数8.2万人,销售收入1018亿元,世界500强排名第500位。宝钢武钢战略重组后,销售收入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可进入世界500强的前200名。更重要的是,宝钢武钢重组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协同优化空间巨大,在资产整合、平台建设、融资渠道、原料采购、矿产资源、市场开拓、人力优化等领域,都有可深入协作提高的空间。 产品服务协同。宝钢优势产品有汽车板、取向硅钢、镀锡板等,武钢优势产品有冷轧硅钢、汽车板、船体用结构钢、重轨、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等。目前,宝钢武钢合计的冷轧汽车板、镀锌汽车板、取向硅钢国内市场占比分别超过40%、50%和80%。重组整合到位、发挥协同效应,在上述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其中的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冷轧汽车板、高表面质量镀锌汽车板等将占有极高的细分市场份额。此外,宝钢、武钢都建有遍及国内外的营销网络、服务体系,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宝钢武钢重组后,在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协同优化潜力巨大。 规模效应协同。目前,宝钢已形成粗钢产能约6000万吨,2015年粗钢产量3494万吨,武钢已形成粗钢产能约3390万吨,2015年粗钢产量2578万吨。2015年宝钢武钢合计粗钢产量6072万吨,超过河北钢铁集团的4775万吨、新日铁住金的4637万吨和浦项的4198万吨,仅低于安赛乐米塔尔的9714万吨,在全球位居第二。从产能来看,考虑宝钢武钢产能压减计划,二者重组后总产能约8000万吨,将创我国钢铁企业粗钢规模的历史之*。尽管规模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但钢铁规模仍是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钢铁企业的重要基础,随着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提高了有效驾驭更大规模钢铁企业的能力,宝钢武钢战略重组的规模效应协同也将逐步体现出来。 企业文化协同。宝钢武钢的企业文化都有“创新”、“严格”、“诚信”、“协同”、“争创一流”的基因,如何有效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精髓,并在企业发展新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在继承中发扬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企业文化渗透,打造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多元业务协同。宝钢、武钢实施战略重组后,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在钢材深加工、物流贸易、信息服务、金融投资等多元业务领域有极强的协同发展需求,优化提升空间巨大。 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宝钢武钢实施战略重组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钢铁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和大趋势。然而,从历史上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推进情况来看,虽不乏成功案例,但消化不良者有之、貌合神离者有之,不欢而散者亦有之,宝钢、武钢战略重组的道路也绝不会一帆风顺,需高度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宝钢武钢战略重组不仅是如何协同、更好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对实践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推动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有积极促进和引领示范作用。处理好发展和改革的关系,核心就是以改革的办法突破制约宝钢、武钢发展的瓶颈,建设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机制和勇于担当的干群团队,为更高水平的发展清障搭台、架桥铺路,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处理好协同与竞争的关系。推进宝钢武钢战略重组,须发挥新集团各公司、各基地的协同效应,但更要尊重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处理好协同与竞争的关系,核心就是坚决退出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发展前景的无效资产、低效资产,不能依靠集团的优势成员企业搞“输血挂氧”式的救济,而要在重组整合中扶优扶强,把优质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确保有效有序发展。 处理好合并与整合的关系。新集团的合并只是拉开了重组的序幕,整合才是关键,诸多重组的失败就在于整合不到位。特别是宝钢、武钢各自都拥有庞大体系,既有轨迹运行惯性很强的企业更是如此。处理好合并和整合的关系,核心就是以何种方式形成新集团,其产权结构、战略定位、资产组合、管控模式、经营运行等怎样构建,全面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执行到位,切实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进宝钢武钢战略重组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坚决推进,但不能一味求快、急于见效,重组是长期艰苦的过程,这是发展规律,必须尊重。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核心就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快实施看得准、做得成的新业务、新平台、新制度,有序整合条件具备、协同空间大的现有资产和已有业务,平稳推动问题多、难度高的整合事项,实现可持续发展。详细信息 - 08 2016-10
卢锋:换个角度看钢铁 中国钢铁业未来10-20年有望全面崛起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08 丨 6414近年我国经济进入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关键阶段,具有较强顺周期特征的钢铁行业面临多重困境。 国内需求增速回落加剧产能过剩压力,价格与利润大幅下降显示经营环境恶化,负债率高企与少数企业违约破产,作为“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性行业)重头行业持续面临绿色环保压力。 就外部而言,钢铁出口较快增长伴随贸易摩擦频次上升,钢铁产能过剩与经贸关系成为近年双边、多边国际对话场合重要热点内容。一段时期以来,钢铁业似乎成为一个负面消息不断的“问题行业”。 然而转换视角观察当下形势也折射历史性机遇。目前钢铁内外环境特点是,中国钢铁发展伴随世界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进入决定性阶段的产物,是中国钢铁从体量扩张转向全面崛起调整期的必经历练。观察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历史大势与根源,分析中国当代钢铁业成长轨迹及其经济逻辑,对于全面理解中国钢铁业目前形势特征及其演变前景具有认识借鉴意义。作为“换个视角看钢铁——世界钢铁产业转移与中国选择”研究报告”部分内容,本文着重考察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历史大势及内在规律,讨论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钢铁业崛起过程与前景。 中国正值第三次全球钢铁产业大转移 钢铁产业是在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推进过程中伴随需求增长与技术变革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初叶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西欧和美国少数国家,估计1820年全球钢铁产量在100万吨之数,其中主要是熟铁和生铁,近年全球钢铁产量约为16亿吨上下,近两个世纪钢铁产量增长约1600倍。具体观察,全球钢铁产量大约在19世纪70-80年代达到1000万吨,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7年)超过1亿吨;二战时期高峰年份1943年全球产量为1.63亿吨,其时美国生产8000多万吨占据半壁江山;战后到1968年超过5亿吨,2004年第一次超过10亿吨,目前峰值是2014年16.7亿吨。 近现代不同时期钢铁业在主要钢铁国之间相对涨落消长,派生出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画面。大致而言,以18世纪后半期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西欧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先发优势主导全球钢铁业为历史起点,过去一个多世纪世界钢铁产业已经和正在发生三次大转移。 19-20世纪之交美国崛起带动第一次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经济起飞带动钢铁业崛起,19-20世纪之交美国钢铁生产量和消费量超过西欧诸国,实现世界钢铁产业第一次转移并开创美国钢铁时代。世纪之交美国钢铁产量超过1000万吨,约为当时英国钢产量两倍之多。1913年一战前夕美国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比同年英德法欧洲三大列强总和3010万吨还多。1941-1951年间美国钢产量占全球比例均值为52%,1945年峰值为63.8%。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德国钢铁业追赶超越,前苏联扩张带动全球钢铁产业重心第二次转移。7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大钢铁生产国,然而在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创新上乏善可陈。日本在成为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同时,通过推广氧气顶吹高炉与连铸技术,扩大优质铁矿石资源进口空间半径,新建一大批4000-5000立方米大型和超大型高炉,凭借后发优势与技术引进创新,迅速成为钢铁技术工艺与经济效率方面的领先国家。 美国钢铁业二战后虽独步全球,然而十余年后在日本、德国等欧洲国家追赶背景下逐步丧失国际竞争力,到70-80年代美国钢铁业历史优势已成隔日黄花,成为需要频繁借助贸易保护维持局面的“问题行业”。 第三次是新世纪初年快速中国钢铁追赶与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2004年查处铁本事件时年产量达到2亿多吨,近年进一步增长到8亿吨,在相对体量上迈上“一览众山小”巅峰。同时中国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和效率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先进技术、工艺和环保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产品普遍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钢铁产品配套能力、技术研发与人才水平大幅提高。 虽然我国钢铁业整体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不小差距,亟待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然而从钢铁经济史角度看,中国钢铁追赶推动世界钢铁新一轮产业转移应是不争的事实。 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转移,是特定时期全球钢铁产业格局因应新兴钢铁大国追赶崛起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结果。影响钢铁产业转移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不同时期大国经济追赶受各自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具有国别特殊性,中国改革开放体制转型很大程度塑造钢铁追赶崛起轨迹。就推动历次钢铁大国崛起与产业转移共性因素而言,市场需求条件、技术创新与转移、大规模投资等三方面规律性因素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大国崛起派生钢铁行业巨大需求 后进大国经济起飞派生巨大国内需求,是大国钢铁崛起与产业转移的*基本*重要的解释变量。大国钢铁行业发展对整体经济起飞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因而经济与钢铁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关系。 然而给定大国经济起飞发展背景,没有什么因素比大规模需求对解释钢铁产业转移更为重要。需求决定规律在美国钢铁崛起带动第一次钢铁产业转移以及中国当代钢铁发展伴随目前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中表现得*为突出。 美国19世纪后半期经济发展与需求扩张对钢铁崛起及世界第一次钢铁产业转移产生关键支持作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人口与GDP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早先世界霸主国英国,构成美国钢铁需求较快增长的宏观经济基础。美国凭借国土空间幅员广大的经济优势,其铁路建造里程在19世纪中叶已经远远超过英国。20世纪末船运业也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世纪初年急起直追超过英国。美国大规模建造铁路对铁轨钢轨的需求,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化高速推进对钢铁金属原料需求增长,对美国作为钢铁大国崛起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支持条件。 卡内基自传中,通过国际比较提及需求高涨对美国钢铁崛起的重要意义,这位钢铁大王1868年与朋友游欧洲旅行后得到这样印象:“只有跳出美国这个漩涡,才能对其旋转的速度有正确的估计。我觉得中国有限公司这样一个(钢铁)制造企业,发展得再快也很难跟上美国人需求增长的速度,然而在国外,好像没有什么发展进步的东西。如果中国有限公司排除有限的几个欧洲城市,这块大陆的一切都像是静止的;而与此同时,在美国,到处都呈现出这样一副景象,就像书中描述的建筑巴别通天塔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来回奔忙,一个比一个更有干劲,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座通天塔的建造中(《钢铁大王卡内基自传》第85-86页)”。 卡内基对美国经济起飞时代国内需求蓬勃发展重要性的感悟和认知,在100多年后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经验观察中获得当代印证。虽然人们对中国快速追赶现象评价毁誉参半,然而没有疑问的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钢铁需求高速增长同样为中国新世纪初年钢铁扩张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与美国当年钢铁需求主要来自铁轨钢轨、船只建造、*等机械设备等比较有限领域不同,当代钢铁利用广度深度比一百多年前大幅拓展,钢铁需求覆盖工业制造品、房间建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远为广泛的部门与场合。 以工业制造品领域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为例,中国这些部门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力,世纪之交上述三大家电产量超过5000万台,新世纪初年大幅扩张到2015年产量约3亿台。汽车是更重要钢铁用户,汽车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50万辆增长到世纪之交200万辆,新世纪初年提速增长达到2015年2450万辆。新世纪*初十余年中国汽车生产增量占全球增量七成以上,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产量比例从5%上升到35.7%。近年我国汽车业每年耗用钢材在5000-6000万吨之数。 城市化进程中房屋建筑规模扩大,是钢铁需求增长又一重要来源。中国钢铁资源供需平衡表信息显示,房屋建筑用钢通常占到钢铁消费总量的一半上下。数据显示,1999-2014年我国住宅年竣工量从2.62亿平方米增长到8.09亿平方米,15年增长近4倍。同期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15万平方公里增长到4.98万平方公里,扩容1.32倍。 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同样派生钢铁需求。例如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后来居上,近年高铁运营里程占全球一半以上,另外高铁在建里程与计划里程也远远超过其他高铁建造大国。中国地铁运营里程从2011年2100公里增长到2015年3000多公里,占全球运营里程23%,比运营里程长度第二到第四名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总和还要长。 展望未来,我国钢铁需求增长进入饱和期或低速增长阶段,过去几十年需求多次翻倍增长情形将不复存在。然而中国经济未来10-20年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如城市化推进包括地下管廊建设需要钢铁追加投入,汽车继续普及与铁路快速兴建派生钢铁需求,房屋建造增加采用钢结构比例仍有较大潜力。 另外我国现阶段比较优势结构,决定钢铁直接出口与钢铁作为原料制成品间接出口仍有显著增长空间。我国钢铁直接和间接消费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估计仍将稳居全球首位,为钢铁崛起提供需求条件。 技术转移创新规律:墙里开花墙外香 特定阶段钢铁前沿主导国拥有较强研发能力,更可能在钢铁关键科技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然而技术前沿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往往是工业化城市化高潮已过,钢铁需求增长由强走弱对其普及利用技术进步成果构成制约。另外钢铁主导国在早先历史环境中选择特定技术路线,物化为既有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并包含高昂沉没成本,也会制约其率先大范围普及利用新一代技术。 相反,经济后进国家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历史包袱较少,如能在经济起飞阶段全面审视全球范围技术存量积累,正确选择利用具有长期潜在优势的技术路线,就可能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发明提供的技术成果实现弯道追赶与崛起,表现为“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钢铁技术转移创新规律。 这个规律在美国钢铁兴衰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阶段,铁路轨道所用的大批量金属材料主要是用效率低下的搅拌法(puddling 普德林法)制成的熟铁,采用成本高昂的坩埚法(crucible)生产少量优质钢材主要用于高端机械设备与仪器制造。 19世纪60年代前后,贝塞麦-托马斯转炉出现并逐步改进成熟,西门子-马丁平炉法也问世,推动近代钢铁以至冶金工业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突破。然而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已初步完成,美国适逢南北战争后经济起飞钢铁需求高涨,钢铁科技革命虽在西欧“开花”,却在大西洋彼岸美国结出更丰硕果实。 卡内基同时代的美国钢铁巨子,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贝塞麦炼钢法提供的“以钢代铁”的技术前景,第一时间在宾州建立采用新法炼钢的现代钢铁厂,通过普及新技术完成美国钢铁产量向千万吨规模跃迁,1899年美国钢产量第一次超过千万吨时贝塞麦钢占钢总产量七成以上。适应国内钢铁供应链发展的具体条件,美国19世纪末开始快速普及平炉炼钢法以替代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贝塞麦炼钢法,20世纪前半期平炉炼钢占美国钢产量8-9成。 钢铁大王卡内基 当代氧气高炉等系列前沿技术推广普及对日本钢铁崛起与美国相对衰落影响,再次彰显上述技术转移创新规律。比贝塞麦转炉与平炉炼钢法更为优越的新一代炼钢技术是氧气转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顶吹氧气工艺取代托马斯或贝塞麦底吹工艺后,碱性氧气转炉(BOF:Basic Oxigen Furnace)工艺随即取代了托马斯和平炉炼钢工艺,风靡了整个钢铁行业”。随着高纯度氧气制取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采用氧气转炉可以大幅度提高炼钢效率并且改善钢材质量。 这项技术*早由奥地利工程师发明,美国钢铁工程师也参与研发使之成熟,然而美国由于传统平炉技术比较完善缺乏推广氧气转炉性技术,给战后日本企业家提供机遇。日本较早大范围采用氧气转炉,同时利用战后海运成本降低便利扩大进口优质铁矿石采购进口半径,并率先推广连铸新工艺,结果利用技术转移创新规律成功实现日本钢铁崛起,并对世界钢铁产业第二次转移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钢铁追赶也体现技术转移创新规律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计划体制时期钢铁业以平炉技术为主导,采用炼钢与钢坯模铸分离的传统技术。改革开放时期钢铁业把发挥传统模式潜力与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实施技术路线转型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几十年努力成功再造钢铁生产技术体系与供应链,同样体现上述技术创新转移规律作用。 中国当代钢铁技术与工艺流程供给侧变革包含几个重大关键环节内涵。首先是以宝钢高成本高规格系统引进日本钢铁设备与技术为切入点,开始对世界先进钢铁技术的系统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80年代末开始对钢铁行业“六大共性技术”实施行业攻关,致力于对当代钢铁先进技术的集成式融会贯通理解与掌握。三是 90年代以提高连铸比为抓手,实质性提升钢铁生产工艺与效率水平。四是通过钢铁企业空间布局调整,推动钢铁生产重心向沿海地区显著转移,更大程度利用国外性价比更佳的优质铁矿石资源。 中国钢铁业在对全球先进技术工艺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步,但是整体水平与日本、德国、韩国等先进钢铁国家比较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需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环保标准、企业效益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通过更为能动的前沿创新实现大国钢铁全面崛起。 高速投资追赶规律 经济后进国家高速投资,是吸收利用新一代钢铁先进技术与提升行业人力资本素质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后进国钢铁与整体经济追赶的必经路径。评估现实生活中投资无疑需要重视体制扭曲影响、宏观稳定要求与投资效率标准,重视通过改革体制机制、调节宏观政策与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中提质增效等途径加以解决现实问题。然而世界钢铁发展史国际比较经验清晰显示,大规模投资是新兴钢铁大国后起直追的重要凭借。 高速投资支持追赶规律在美国钢铁崛起过程中较早表现出来。《卡内基自传》写道:贝塞麦平炉炼钢法的发明给钢铁制造业带来一场革命,原来的设备就显得过时而陈旧了。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有限公司花数百万美元新建、扩建厂房,添置新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继续增建高炉,并且不断改良技术。每新建一个高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进,直到中国有限公司认为已经达到了标准”。高速投资助推美国钢铁企业先后较早大规模普及利用贝塞麦转炉与平炉新技术,支持美国在19世纪末率先成为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级钢铁大国,确立美国钢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今年6月份投产的宝钢湛江钢铁炼铁2号高炉 高速投资对日本战后钢铁崛起同样发挥关键作用。日本普及氧气转炉技术与推广连铸工艺都离不开大规模投资。“在1969-1970两年中,日本钢铁工业投资额比欧洲煤钢联营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多11%(肯尼斯、沃伦:《世界钢铁》第86页)”。70年代日本出现新建大型特大型高炉浪潮。梳理资料显示上世纪末世界范围十余座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绝大部分是由日本钢铁企业在70年代建造、或始建于70年代并在后来改建扩容而成。 中国经验同样显示投资支持追赶的规律作用。中国钢铁投资上世纪*后20年波动中显著增长,用1990年不变价衡量投资额从改革初年不到100亿元上升到1994年峰值300多亿元。进入新世纪后钢铁投资增长大幅提速,不变价投资额从2000年200亿元上下增长到近年峰值近2000亿元,增幅约在9 倍左右,直接支持了中国钢铁业规模扩张与综合技术水平提升。 与日本70年代新建大高炉历史现象相类似,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初年,我国钢铁行业兴建十几座4000-5000立方米大型与特大型高炉,同样体现钢铁新兴大国高速投资追赶规律作用。中国钢铁未来投资增速会显著回落,然而钢铁结构转型与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仍需要钢铁投资保持相当规模和适当增速。 我国钢铁业投资增长,得益于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与降低吨钢产能建设投资成本,并使国内单位钢铁产能建造成本与国外比较保持相对优势。例如宝钢*初1、2期投资3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美国进口设备技术,设计产能为670万吨,吨产能投资约为4800元。宝钢湛江首期投资500亿元,年产钢材938万吨,吨钢投资额约为5330元。 30多年来,中国吨钢高品质产能名义价格投资额增长约11%,然而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长两倍多,可见过去30年用不变价衡量的吨钢产能实际投资成本下降一大半。一些行业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吨钢产能投资比发达国家可比成本大约低一半上下。国内民营企业吨钢产能投资成本又要大幅低于国有企业。 中国钢铁业未来10-20年有望全面崛起 观察三次钢铁大国兴起与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大潮,中国钢铁业发展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深刻体制特点在于,经济制度与体制从封闭取向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为钢铁业可持续追赶与崛起提供根本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体制转型,与上述需求、技术、投资等侧面发展演变交织渗透,形成制度变迁与经济崛起共生互动的历史进程。就钢铁业体制转型狭义内容而言,市场化体制环境大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改革过程形成。 一是价格体制改革。80年代实行钢铁价格双轨制,90年代全面放开价格,形成反应市场供求的价格信号形成机制。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80年代分三个阶段推进国有企业承包制改革,培育国企市场经营能力和竞争意识。90年代建立国企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允许小型国企破产或被重组,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体制机制。 三是允许支持民营企业发展。80年代允许县乡钢铁企业发展。90年代放松准入管制使民营钢企初步发展,新世纪初民企占到炼钢产量5%与炼铁和钢材产量10%。随着过去十余年民营钢企快速成长,民企2015年占全国钢产量一半以上,一批大中型民企成为技术和规模跻身中高端现代企业。四是创建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国企民企同台竞争,国企内部央企地企各显身手,民企内部规模不同企业同时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格局。 市场化改革与行业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我国钢铁业开放政策突出表现为借鉴国外当代钢铁业先进技术,果断转变历史沿袭的平炉炼钢为主技术路线,面向全球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再造钢铁技术体系。无论是国家投资的宝钢大型钢铁项目,还是市场环境中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代表沙钢,发展过程中几次重大投资决策,都是在高度重视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并与国外企业实施各种合作过程中实现的。主动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成为中国钢铁业参与并受益于当代全球化相对开放环境的重要内涵。通过调整钢铁生产布局大规模利用国际市场高品位铁矿石资源,有限放开外国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领域投资,也从不同侧面体现钢铁业与开放结合的体制转型特征。 现代钢铁业总体属于技术成熟行业,仍需比较密集劳动投入,建立与技术*优规模相适应的高效生产系统需巨额投资。我国现阶段经济特点在于,对成熟技术系统掌握与集成创新能力较强,高储蓄率与设备制造优势相结合支持大规模投资能力,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明显优势,因而钢铁供给侧特征与我国现实要素禀赋等发展阶段条件高度契合。我国钢铁需求未来较长时期仍将居全球首位,为钢铁崛起提供需求条件。 我国钢铁业过去几十年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结合分析钢铁业经济学特征与中国现实经济条件,可推测钢铁业未来10-20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进入全面崛起新境界。 目前钢铁国内形势与外部环境面临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是我国钢铁业从世纪初数量扩张,转向全面提升过渡调整期的产物。需转换视角以新一轮世界钢铁产业转移深化为背景,客观分析钢铁业内忧外扰形势形成根源,理性评估中国钢铁发展前景并实施切实有效政策化解目前困难。调整期钢铁政策对内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化解早先积累失衡因素,并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对外积极参与并引导国际钢铁对话,务实管理钢铁大国竞合关系,由此推进新一轮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平顺展开并迎接中国钢铁时代到来。详细信息 - 08 2016-10
今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已完成77%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10.08 丨 57889月29日,三季度钢铁行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常务副会长顾建国、副会长屈秀丽等协会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来自22家钢铁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刘振江指出,今年,钢铁行业运行在减产增效、资金筹措、调结构增效益等方面有许多亮点和创新,企业需要互相学习。第四季度,控产量和稳价格仍是决定企业效益的关键。 顾建国表示,截至8月底,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已经完成今年目标任务量的77%,预计全年目标任务能够完成,甚至可以超额完成。 钢协呼吁,第四季度,钢铁企业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践行“去产能、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增效益”的方针,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控制产量,认真落实和积极响应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前8个月钢铁行业盈利215亿元 优秀企业“亮真章” 据介绍,今年1月-8月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好于预期,粗钢产量为5.36亿吨,同比下降0.1%;全行业实现利润2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利300多亿元。钢材价格回升是目前企业盈利的主要原因。今年初以来,随着国家稳增长和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效果显现,钢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价格回升。8月末,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77.54点,比去年12月末上升了37.56%。 “今年应该特别表扬的是既减了产量又增加了效益的企业。”刘振江说。他表示,今年,钢铁行业运行有许多亮点和创新: 一是部分企业实现了减产增效“双赢”,包括宝钢、河钢、首钢、武钢、沙钢、本钢、太钢、马钢、酒钢、陕钢、凌钢、重钢等。1月-8月份,上述企业的粗钢产量均同比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大部分企业实现盈利,个别企业大幅减亏。特别是宝钢,剔除湛江钢铁基地的因素,产量同比下降,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二是在多数钢铁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背景下,河钢集团和沙钢在筹措资金方面做出了榜样。其中,河钢集团减少贷款、降低财务费用,以低成本发债融资置换银行贷款,得到了市场投资者的认可;沙钢总体融资环境良好,是大部分银行总行积极争取的银企合作伙伴,融资到期银行均能及时审批续办。 三是在整个行业“洗牌“期间,包括首钢在内的部分钢铁企业通过内部调整结构换来了效益。今年,首钢强化“产销研用”一体化推进体系,提高产品结构调整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度,高端领先产品实现同比增产。 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已完成77% 要形成行业合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目标估计能够完成,甚至可以超额完成。”顾建国说,“截至8月底,今年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77%。而且,各个省份对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态度鲜明,有的省份还加大了力度。” “化解产能过剩今年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张’了,'硬仗’还在后面。”刘振江说。他强调,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钢铁企业不能做旁观者,不仅要自己主动办,还要帮助政府办,主动提供情况。要形成行业合力,共同推动化解工作开展,真正把落后产能彻底淘汰。 对于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顾建国表示,现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钢铁行业难得的机遇。由于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我国钢铁产业分布区域大、情况复杂,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对此,中国有限公司必须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坚决赞成、拥护、积极响应相关工作的开展。 坚持“控产量、稳价格”的方针 加强行业自律 刘振江指出,产量和价格仍是决定钢铁企业第四季度效益的关键。第四季度,钢铁行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有可能是今年*严峻的一个季度。要加强行业自律,让控产量变成企业的自觉。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有自觉控产量的意识。 第四季度是传统的钢材需求淡季,再加上目前钢材出口环比下降,煤炭、焦炭、物流费用等成本上升,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有企业反映,目前,部分地区的焦炭价格已经从760元/吨上涨至1580元/吨;汽运新规执行后,一些“地处内陆、两头在外”的企业运费上涨了约30%。 屈秀丽表示,近期煤炭、焦炭价格快速上涨,是受到煤炭行业减产、环保趋严影响焦炭生产、铁路和公路运输受限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短期影响,后期市场将恢复平稳。对此,企业要积极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 分析第四季度的行业形势,钢协呼吁,钢铁企业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践行钢协理事会提出的“去产能、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和增效益”的方针,加强行业自律,把握好生产节奏,自觉控制产量,认真落实和积极响应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争取实现全年盈利目标。详细信息 - 30 2016-09
中国钢铁业兼并重组开启“*波行动”
乐动手环app官网集团——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连续1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6.09.30 丨 6136英媒称,现在,中国精心设计了一项计划,以打造一个更高效、少负债的钢铁行业。该计划的“第一波行动”正在进行之中。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27日报道,与较早前的做法相似,中国希望采用破产、债务重组和兼并策略,到2025年成立10个钢铁集团,生产该国60%至70%的钢铁产品。 普氏能源资讯公司分析师李红梅说:“如果能与其他企业合并,那么就会进行合并。如果不能,它们就会请求银行能否进行债转股。如果债转股失败,那么就会选择*后的方式——破产。” 报道称,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对全球造成影响。去年,中国钢铁制造商未能减少产量以应对需求下降局面,导致大量中国钢铁涌入全球市场,大幅拉低了国际钢铁价格,使全球钢铁产业陷入危机。 国际钢铁制造商正在与中国扩大钢铁出口做斗争,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但中国称钢铁出口量持续上升仅仅反映出中国钢铁产品的竞争力。 报道称,为进一步扩大出口,中国在推动钢铁行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合。两周前,两家中国国有钢铁集团的合并工作已正式启动。 这项雄心勃勃的钢铁行业重组计划能否完成,将取决于北京能否让地方政府与其保持一致。由于担心失业率和税收问题,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补贴和贷款让亏损企业免于破产。 分析人士称,中国领导人的影响力可能会提升钢铁行业重组的概率,但他们警告称,上周宣布的这些协议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可能有限。 报道称,这些重组协议旨在通过成立一个债务负担较轻的独立实体来维持盈利能力,以便其能继续生产。对渤海钢铁集团而言,这意味着成立一个由该公司主要资产组成的子公司,它将仅承担1920亿元人民币总债务中的500亿元。 分析人士称,对东北特殊钢集团而言,其下属的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将被剥离并继续生产。 贯穿于整个中国钢铁行业重组计划的是保留并升级沿海的高端产能,同时砍掉内地低端的产能,其中包括宝钢与武钢的合并。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