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金协:全国15万家钢贸商约半数已退出市场 洗牌将持续

    丨    2015.06.15    丨    4381

全国原有15万家钢贸商,目前约有一半左右退出了市场,上海地区近七成钢贸商退出市场。幸存下来的钢贸商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2010年之前经营水平的不到40%。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钢贸商数量从原来的15万家下降到8万家左右,有三分之二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市场,并且这种洗牌还将持续。

■优胜劣汰的同时,钢贸商具有的蓄水池功能也在不断弱化。近年来钢材价格持续低迷,传统的囤货、博差价的钢材交易模式基本被淘汰,加上钢贸商普遍缺乏资金,很多钢贸商再也无力囤货,其原本具有的中间蓄水功能持续弱化,进而引发钢材交易市场不断萎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去靠“一买一卖”博取差价的贸易模式已被终结,原来“资源为王”的理念也不断被颠覆。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企业家的共识。“厂商融合”、“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在不断加速,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成为钢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行业洗牌加剧、电商咄咄逼人的背景下,钢铁流通行业的服务化转型已刻不容缓。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钢铁产业企业家年会上,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刘雷云表示,新常态下,传统钢铁贸易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钢贸企业必须适应新变化,回归本位,终结“贸易模式”,开启“服务模式”,终结“单一买卖”,转向“链条融合”。

针对近年来钢贸商遭遇的信任危机,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物流促进处处长张祥建议,钢铁流通行业应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信用评价工作。

“开展信用评价的目的是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不断提高钢铁流通企业的信用能力。”张祥表示,要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和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形成本行业的信用信息发布共享机制,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行业扶持、优惠政策、招投标等方面享有优先。

四面楚歌

据中金协调查,全国原有15万家钢贸商,目前约有一半左右退出了市场,上海地区近七成钢贸商退出市场。幸存下来的钢贸商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2010年之前经营水平的不到40%。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钢贸商数量从原来的15万家下降到8万家左右,有三分之二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市场,并且这种洗牌还将持续。

优胜劣汰的同时,钢贸商具有的蓄水池功能也在不断弱化。近年来钢材价格持续低迷,传统的囤货、博差价的钢材交易模式基本被淘汰,加上钢贸商普遍缺乏资金,很多钢贸商再也无力囤货,其原本具有的中间蓄水功能持续弱化,进而引发钢材交易市场不断萎缩。

“目前,不少钢材交易市场人去楼空,荒草遍地,昔日风光一时的钢材交易市场,正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一部分钢材交易市场将被市场淘汰。”刘雷云直言。

信用危机也是钢铁流通行业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由于部分不诚信钢贸企业重复质押、抽逃银行资金、联保互保而引发的钢铁行业诚信危机,目前已由华东地区向华南、华北、东北、华中和西部地区扩散,不少规范经营的钢厂和贸易商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张祥表示。

更加残酷的是,日益壮大的钢铁电商正强势来袭。钢铁电商是对传统钢贸行业的一次革命。目前,全国涉及钢铁的电子交易平台已增至170多家,大型钢企、流通企业、物流企业、仓储企业、信息研究机构等也都陆续搭建起自己的电商平台,包括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用户)、C2C(用户对用户)等。尤其是去年以来,钢铁电子商务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业内普遍认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钢铁电商还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涌现一批龙头企业。

传统贸易模式终结

众所周知,传统钢贸业务模式主要依靠拼价格、拼资金、拼运气,但在目前钢材价格单边下行、资金日趋稀缺、“靠天吃饭就没饭吃”的“新常态”下,传统模式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钢贸商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回归本源,积极创新。

*直接的挑战是,传统的贸易模式已然终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去靠“一买一卖”博取差价的贸易模式已被终结,原来“资源为王”的理念也不断被颠覆。近年来,钢厂直供钢材的比例不断上升。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参与中钢协营销统计的会员钢铁企业共在国内销售钢材5.2亿吨,其中,由钢厂通过直供方式销售的钢材数量1.9亿吨,占到国内销售总量的38%。

同时,“单一采购”终结,“灵活采购”开启。“仅仅依托市场临采或者长协采购的钢贸商越来越少,大部分钢贸商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实施灵活采购,特别是网上采购、集中采购越来越成为主导模式。”刘雷云表示,采购形式的变化,打破了过去的资源垄断模式,使得钢铁流通企业可以减轻提前预付资金的压力,自由灵活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采购。

此外,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企业家的共识。“厂商融合”、“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在不断加速,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成为钢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钢贸商与钢厂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刘雷云直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钢厂、流通企业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两者应该是优势互补、共生共荣、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服务化转型提速

俗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终端即市场,渠道即生命。在刘雷云看来,流通企业要实现从终端供应商到终端服务商转变,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从“生意人”向“合作伙伴”转变,从卖产品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要实现观念的提升,思路的转变,理念的升华,模式的创新,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发展适应新常态的新服务。”刘雷云说。

具体来说,一是钢材加工与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国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钢材加工中心已超过200家,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主要为汽车、家电、造船及上述零部件生产厂家提供服务。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深入挖掘加工配送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依然是服务钢铁终端用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要手段。

二是钢铁物流与集成服务。采用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大型专业化钢铁物流园区应是集钢材仓储、加工配送、钢材交易、钢材集散、电子商务、保税物流、银行信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钢铁物流园区,实现一体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等多种集成服务功能。

三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银行“谈钢色变”、“恶意”抽贷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成为钢铁流通行业的新宠。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实力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知名的品牌、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管理、超前的理念等综合优势,掌控钢铁全产业链条,实现效益*大化。

四是钢材风险规避服务。由于期货价格走势融合了钢铁行业基本面、心里预期等因素,其价格发现功能已经被钢厂、钢材流通企业等众多投资者接受。钢材期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钢贸商为客户提供避险服务,有利于根据期货预期,锁定生产成本。

华南物资集团总经理李刚则认为,钢厂、流通商和终端用户之间应该打造一条“三方共赢”的稳定产业链条,其中钢贸商的自身必须做大、做强和做细。

“钢贸流通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体量,才能在钢厂、客户合作中取得一定的话语权,才能谋求公平、平等的地位。”李刚表示,未来钢铁流通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立足长远发展,打造强势流通企业,成为钢厂和银行“信得过、离不开”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小钢贸企业,未来要在细分市场中拓展业务,在市场缝隙中寻找生产空间,在专业化道路上精耕细作。

据预测,未来五年,钢铁流通行业将形成年销售规模超过3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5-10家,大中型钢铁流通企业1万家左右,此外还有3-5万家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平的钢铁流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