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铁矿石实质定价权有多远
目前,普氏指数主导着市场定价,然而由于普氏能源与矿山的关系,人为影响市场价格的嫌疑等问题,一直备受中国业界的质疑。作为全球*大铁矿石消费国,中国一直在争取铁矿石定价权以打破国外的指数垄断,从而改变中国的钢铁产业在成本端受制于人的局面。
盯着网站的新闻页面,小陈看了很久,揉了揉眼睛,他决定关闭电脑。“实在没什么能令人提起精神的消息。”抿了一口茶,他嘟哝道。一分钟后,还远没到下班时间,他挥了挥手,跟办公室外的几个员工说,“下班了,今天可以早点回家。”
小陈年龄不大,但在钢贸商圈子里,却是“老”的。差不多10年前,他去苏州炒过地下钢材期货;七八年前,他与某大钢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可靠的货源,因而转型成了真正的钢贸商。
关注铁矿石的价格走势及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动向,是小陈每日必做的事。因为在他眼中,“这是影响中国钢铁行业,甚至是钢贸商走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调侃说,“中国有限公司日子过得好的时候,恰恰是钢厂和铁矿石供应商斗争*激烈之时;现在日子不好,看到的却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小陈虽是调侃,但道出的确实是现状。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人士对外透露,三大国际铁矿山之一的必和必拓“首次采用中国指数定价铁矿石”。必和必拓此前参照的是金融信息巨头麦格劳·希尔旗下的普氏能源铁矿石定价指数。
据媒体透露,必和必拓于今年9月份私下议标方式,对两船铁矿石采用了上海钢联的62%澳大利亚粉矿指数进行定价。这被媒体解读为“意味着中国定价铁矿石迈出了第一步”。
2010年,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现货指数为计算依据的短期定价模式。“市场总是灵活的,尤其是,当年的长协定价方式从市场中消失后。”一位长期跟踪铁矿石行业的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现在,市场中有的钢厂会采取季度结算方式,或采用月度,也有的直接现货交易。对于指数而言,有的企业会用普氏能源的指数,但TSI(属环球钢讯,已并入到普氏能源旗下)指数、MBIO(伦敦《金属导报》编制),同样有人采用。”
“此次使用上海钢联的指数也在意料之中。”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一方面,中国仍是必和必拓的重要客户,采用上海钢联的指数也是为了更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站在市场层面,随着市场变化——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指数之间的差别也已很细微。”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国外铁矿石巨头采用中国指数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在他看来,现在钢铁市场低迷,中国应该积极扩大铁矿石定价权,“铁矿石定价权的争夺,目前才刚刚走出了第一步,这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推进指数定价
铁矿石指数,一度是中钢协极力回避的话题。“2008年,必和必拓就在市场中推广指数定价方式了。”上述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回忆,“当时谈判胶着,铁矿石价格节节上涨的背景下,谈判双方关系又不怎么好。可以想象一下,中钢协当然不会接受这个‘新生事物’。”
《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8年,时任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本年度(2008年4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内,国内钢厂可采购现货并与供应商确立定价方式,但明年决不允许出现以指数化定价进口铁矿石产品,否则将取消企业的进口铁矿石资质。”
2009年5月25日,山东万宝集团、山东华信工贸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共同成立的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也曾喊出“打造中国版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口号。可成立不足半个月,中钢协就“呼吁审批部门应立即取消对此类交易中心的认可”。
当年,一位中钢协的权威钢铁专家曾这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指数定价的弊端:“指数远没想象中好编制,且非常复杂。”
该钢铁专家指出,一方面,中国市场中有大量不同品位、不同来源的进口铁矿石,如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乃至伊朗和乌克兰,且国内也有多种不同品位的铁矿石。另一方面,国内的矿石贸易商、钢铁企业等,也还未真正懂得指数定价的含义。
但2010年,当钢厂在市场中逐渐接受铁矿石指数这个“新生事物”后,中钢协的态度也开始出现变化。*终,2011年9月2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在北京正式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据介绍,该指数从2011年10月起按周公布,分为国产铁矿石指数和进口铁矿石指数两个部分。
那么,这个被中钢协又恨又爱的指数到底是什么?
简而言之,所谓指数定价,就是以第三方现货指数为主要的定价依据。早些时候,指数本身也被外界认为“或多或少带有了符合矿商和投行利益的‘金融味’”。另外,所谓“第三方”,就是相关的铁矿石统计机构。
目前,在国际范围比较有影响力的铁矿石指数主要有三家: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TSI指数、MBIO指数。据普氏能源2011年发给《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资料,其参考的是青岛港62%的现货到岸价。TSI指数主要按铁矿石实际成交价加权平均计算,MBIO则是“按生意当天现实成交量进行吨位加权计算后得出的数据,在计算时考虑到了分歧品级铁矿石的质量、矿厂地址和交货地址等因素”。
首用中国指数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中,“我的钢铁”网(即上海钢联),新华社等都也编制了自己的铁矿石指数。
其中,中钢协对外披露的必和必拓近期采用的中国指数,实际上就来自上海钢联。按中钢协人士对外透露的说法,三大国际铁矿山之一的必和必拓是“首次采用中国指数定价铁矿石”。
有消息称,“除必和必拓外的另几大国际矿山也在和上海钢联谈判,讨论采用上海钢联指数的可能性。”但截至发稿,力拓和淡水河谷尚未对该说法进行任何回应。
事实上,必和必拓采用中国指数方式进行结算,可能早在预料中。2014年底,在上海庆贺“必和必拓出口中国的铁矿石突破10亿吨”其间,必和必拓铁矿石市场部副总裁何睦凯就对包括《国际金融报》在内的媒体称,“必和必拓不断把高质量的铁矿石出口到中国的同时,也在摸索更实际的定价机制。”
同时,必和必拓多位高层人士称,必和必拓与中国的合作是双向的,“除了供应矿石外,必和必拓还向中国供应商大量采购钢结构、散料装卸设备、移动营房和铁矿车等高品质基础设施和装备,用于矿山的扩建和运营”。
对此,业内当时想到的是两个平台——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的铁矿石交易平台(必和必拓是会员单位)及由中国宝钢及铁矿石共同建立的新加坡GlobalOre铁矿石现货实物交易平台。
“从上述表态看,或许,那时候,必和必拓就在考虑采用中国的指数。”上述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一方面,中国确实是必和必拓*大的铁矿石销售地,即使在双方关系*不好的时候,其还是在‘绑定’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相较而言,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下跌,上海钢联的指数与普氏能源的指数相差并不太多。”
不过,也有媒体分析称,中国指数拥有利于买方市场的特点(价格比普氏能源的指数还要低),“还具备一些客观优势:综合性较强,准确度较高,综合了国际国内两个价格体系,综合了矿产、钢铁、生产、需求企业的现时报价;中国指数克服了普氏指数快涨慢跌、涨幅大跌幅小的劣势,更有利于公平竞价”。
铁矿石市场之变
在小陈看来,必和必拓采用中国指数*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市场早就发生了变化”。
“几年前,钢铁企业普遍比较缺铁矿石资源,也是这个原因,才出现了大钢厂从铁矿石供应商处拿货、再又高价卖给其他小钢厂的情况。”小陈说,“但现在,市场不再缺少铁矿石资源了。就连西部一些钢铁企业,也能用上国内自采的铁矿石,虽然品位远不及三大铁矿石供应商。”
界面新闻同样分析,“随着铁矿石供需面的逆转,供应转向过剩,必和必拓等国外矿业巨头采用中国的铁矿石价格指数是‘迟早的事’。”
《世界金属导报》此前分析说,目前这四大矿企(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FMG)全年铁矿发货量达9亿吨,“国际铁矿石供应非常充裕,今后一段时期供大于求的局面很难改变”。
事实上,10月22日,巴西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提供给《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财报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达到8820万吨,为淡水河谷公司有史以来*高单季产量,“其中,卡拉加斯产量达到3390万吨,亦为历史同期*高产量”。
必和必拓公司*新公布的产量报告也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其铁矿石产量为6100万吨,同比增7%,环比增2%,产量提升主要归因于金布巴的矿产量增长。同时,受益于港口设施改善以及装船量上升,铁矿石销量达创纪录的6700万吨。
外媒的消息显示,2015-2016财年,必和必拓产量预计将达到2.47亿吨,其中,金布巴铁矿石的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将有助于其将铁矿石年产能提至2.9亿吨。
“矿商的产量是前几年就规划好的。”一位要求隐去单位和姓名的券商钢铁行业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前几年,钢铁需求确实可观。但没想到,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年转型且增长率出现下滑,中国钢铁企业的需求也没之前这么旺盛了。”
《世界金属导报》的数据显示,中国钢铁消费已经进入平台期,今后,中国粗钢产量或将在8亿至8.5亿吨之间波动。同时,随着国内废钢量的增加,今后长流程生产所需铁矿石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市场之变也造成了铁矿石价格的节节下跌和矿商业绩的不断下挫。比如,淡水河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第三季度,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8.75亿美元,较上季度减少了15.3%。淡水河谷将原因归结为“销售价格下滑所致”,其对EBITDA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7.15亿美元。
据外媒报道,截至10月20日,运往中国天津港的基准62%品铁矿石价格下降0.8%,为52.10美元/吨。这是自7月27日以来的*低价格。
中国仍任重道远
对于目前的种种变化,有人继续呼吁:中国应该积极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以改变中国以铁矿为基础的黑色工业在成本端受制于人的局面。
“当前铁矿石贸易格局与上世纪80年代的原油十分相似。公认的定价中心尚未形成,贸易定价方式多元化,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大,又恰逢铁矿石供需关系逆转,定价优势开始由卖方转向买方。”专家对媒体说。
“第一次上用中国指数,确实挺令人鼓舞。”前述券商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但就当前情况看,更多的只是象征性意义。因为不是所有的矿商都在使用中国的定价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铁矿石的供应链条上,中国还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资源。”
在该分析师看来,想要获得话语权,除了在定价方式上,还要在资源的收购上“更给力”、更能为中国钢厂做贡献。
有观点认为,大连商品交易所设立铁矿石期货,上海清算所上线铁矿石掉期,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引入全球四大矿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入股,“让国际矿山交易时采用中国指数,也是中国努力的方向”。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即便矿商作出了贴近中国市场的举动,矿价也在节节下跌,但中国钢铁企业仍未从低迷中走出来。
“钢铁业已进入严冬。”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日前在一场公开论坛上直言,今年1月至8月,钢铁业需求规模萎缩,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5.2%,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180亿元。
中钢协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大中型钢企的钢铁主营业务亏损了216.8亿元,但从整体看,略有盈利,利润总额为16.4亿元。
目前,部分矿企已相应作出改变。“实际上,中国有限公司过去已预计到铁矿石的供应会发生变化。因为过去各大矿商一直在投资和增产,这些投资和新增的产能目前释放出来了。”必和必拓CEO麦安哲早些时候在上海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强调,“中国有限公司预计市场会有一个回归常态的过程:从前期供不应求,到供应满足需求,再到供应大于需求,这样一个态势的转变,中国有限公司早就预计到了。”
“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在观察这种变化并作出一些预测。”麦安哲当时说,“2001年开始,必和必拓就投资了250亿美元用于提高矿山的运营效率,提高产出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且从2011年开始,公司就没有再增加矿石项目上的投资。”
而在FMG*新公布的业绩看,其在成本支出上,也在逐步进行控制。数据显示,FMG继续推进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季度吨矿现金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至16.9美元,环比降24%,同比降47%。
业内人士认为,对比来看,在矿企做好“过冬”准备之际,中国钢铁行业在争夺话语权前,更该修练内功,从化解产能过剩、提高效率等各方面着手,应对“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