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外国钢企加快进军国内及产业链布局

    丨    2011.06.07    丨    11475

 

外国钢企加快进军国内及产业链布局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钢铁业的痼疾,也令很多国内钢厂徘徊在盈亏线旁,但这并不能成为外资钢企进军中国的障碍。5月底,日本第四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在沪宣布全资子公司--神钢投资正式开业,负责管理并推进集团在中国的各项业务。

神户制钢并不是第一家涉足中国市场的外资钢企。包括日本第一大钢企新日铁、全球第一大钢企安赛乐米塔尔在内的业界巨头,均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的钢铁生产和销售环节。一些后起之秀对中国市场也非常感兴趣,有消息称,印度塔塔钢铁有意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这些外资钢企进军中国,首先是瞄准了中国的庞大市场。神钢投资董事长川崎博也表示,集团规划未来5到10年实现营业额3万亿日元(合人民币2380亿元),其中以新兴经济体为中心的海外市场要贡献50%的份额。而中国区域是海外市场的重心,未来营业额将在目前2600亿日元(合人民币206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神钢之所以如此有信心,也不无道理:虽然中国钢铁业整体过剩,某些细分品种却呈现短缺。今年1到4月,我国进口钢材555万吨。按此趋势下去,全年就是1500万吨--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日本的年粗钢产量也只有1亿吨左右。

在中国进口的钢材中,大部分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如冷轧薄板、电工钢等。短时期内,中国钢厂尚没有能力替代这些进口产品。如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华南的三家日系汽车厂商一度出现汽车板供应告急的现象。

事实上,在某些品种上,外资钢企不但不害怕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还欢迎国内钢厂来竞争。如不锈钢巨头芬兰奥托昆普早先在中国推出双相不锈钢产品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兰特宁告诉记者,双相不锈钢可广泛用于核电设备和污水处理等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该产品本身属于新材料,"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参与研发和竞争,才能为其市场推广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外资钢企在中国的布局策略,也可为困境中的国内钢厂提供一定借鉴。如神户制钢不但卖钢材,还卖钢材的下游产品机械装备。两者在其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4%和33%,可谓平分秋色。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也是如此,对中国用户来说,蒂森克虏伯的电梯远比其钢材有名。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钢企的多元化,基本是沿着产业链上下延伸。而反观国内一些钢企的多元化,却有些脱离主业,比如卖红酒。这也许能够赚到一定利润,但长久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