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钢协会长:新形势新要求 钢铁强国仍在路上

乐动手环app官网钢管集团——连续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9.09.03    丨    5129

70年风雨同舟,70年辉煌共铸。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缺铁少钢蜕变成为现在钢产量雄踞世界之首,中国钢铁工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奋斗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如何评价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当前中国钢铁行业还有哪些焦点问题有待解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哪些行动计划?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太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祥明。

70年发展成就辉煌,突出问题仍须下气力解决

“1949年,我国生铁、粗钢、钢材年产量分别为25万吨、16万吨、14万吨。新中国成立之初,缺钢少铁是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高祥明回顾钢铁工业发展历程时说,“因此,国家花大力气发展钢铁工业。”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掀起三次钢铁建设高潮,从矿山开采、设计施工、冶炼轧制,到机修制造、科研院所建设,形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建成一批国有骨干钢铁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我国生铁、粗钢、钢材年产量已分别达到3479万吨、3178万吨、2208万吨,钢产量居世界第5位。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钢铁的旺盛需求,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钢铁的热情高涨,钢铁生产规模加速扩大。我国继1996年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后,从2003年起又相继跨越了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6亿吨、7亿吨大关,并于2013年突破8亿吨大关。2018年产钢9.28亿吨,占世界钢铁产量的半壁江山。

高祥明认为,中国钢铁工业70年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公认。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钢材以满足内需为主,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市场供求虽有起伏,但总体平稳。二是科技创新不断深化,钢铁工艺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钢铁企业的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完全可以自主生产市场有需求的各种高等级钢材,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的转型升级。

“当然,回顾70年的发展变迁,我国钢铁工业也经历了一些波折。特别是钢铁工业在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产能过剩、负债率过高、节能环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突出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高祥明指出。

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多方应同心协力坚定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更是钢铁工业走好由大变强伟大征程的根本遵循。”高祥明强调。

众所周知,自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特别是提前两年完成了5年化解过剩产能1.5亿吨的目标任务,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优质产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行业2016年扭亏为盈,2017年效益大幅增长,2018年达到历史*好水平。

高祥明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作为这一剧变的亲历者,他深切感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我国当前经济问题的正确选择,应当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钢铁企业主体活力,提升钢铁产业链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钢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应当看到,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增速放缓,汽车、家电等钢铁下游行业需求强度趋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钢铁出口受阻,造成需求下降;受炒作因素的影响,铁矿石价格创近5年新高,加上国家减税政策在某些领域落实不到位,钢铁生产成本明显提高;由于原来未被完全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增产过多,加上国家不再执行“一刀切”的环保限产政策,限产力度比去年同期明显宽松等因素,粗钢产量持续攀升,钢铁产能释放超出预期。

对此,高祥明分析指出:“上述三方面因素叠加,钢铁行业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缓需求’的态势,钢材市场供强需弱的特征显著,钢材价格以相对弱势运行为主,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针对这种市场新态势,高祥明从行业、企业、协会角度分别开出了“药方”。他强调,在新的情况下,钢铁行业要同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推动产能过剩矛盾的化解。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应克服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加强生产经营自律,减小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应做到理性安排生产,坚持没有合同不生产、不给钱不发货,努力做到没有边际效益不生产、没有毛利不生产、没有利润不生产。此外,对低于生产成本销售、扰乱市场行为的企业要纳入失信企业名单。企业要积极参与建设完善铁矿、煤炭、钢铁等公开、公正、公平的价格形成机制,树立规范有序市场竞争意识,维护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对于钢协而言,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的诉求,协助政府落实惠企政策、搞好行业管理,组织会员企业加强沟通,形成共识,合力推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建立产能预警系统;建立生产企业产能实际利用率统计与公布系统,定期向社会发布产能利用率信息,包括行业产能平均利用率与主要品种产能利用率;建立投资项目统计与公布系统,对在建项目、可研项目,及论证项目实行动态跟踪,并定期公布。

“针对近期铁矿石价格非理性上涨的问题,钢协积极发声,主动引导,并且组织成立了进口铁矿石工作小组,围绕进口铁矿石专业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开展专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以维护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维护国家和钢铁企业的合法权益。”高祥明表示,“今后,中国有限公司还要围绕稳运行、稳效益做更多的工作。”

提高产业集中度 多种方式联合重组是良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19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高祥明对此充分肯定,并强调:“兼并重组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是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纵观钢铁行业70年的发展历程,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产业集中度经历了一个从高到低的过程。首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钢铁产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中,绝大部分钢都产自“十大钢”。其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宝钢等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也产生了数以千计的钢铁企业。目前,中国有四五百家钢铁冶炼企业,有上万家钢材轧制加工企业。企业数量的增长,一方面推动了总产能的增长,另一方面拉低了产业集中度。到2018年,产业集中度只有35.3%,比2017年低1.6个百分点。

高祥明指出,产业集中度是一个与竞争激烈程度负相关的指标,产业集中度下降的过程也是一个竞争度提高的过程。适度的竞争是活力源泉,但过度竞争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多而分散,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新投入分散,创新合力不强,不利于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因此,应当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他强调。

高祥明指出,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应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按照《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年—2020年)》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积极推进多种方式的联合重组。一是以国有企业为突破口,推动跨省市、跨地区企业联合重组;二是以区域内大型企业为龙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联合重组;三是以钢铁大省、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推进区域内企业联合重组;四是以民营企业为有力补充,正确引导民营企业联合重组;五是提倡不锈钢、特钢、钢管等专业化企业联合重组;六是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重组。

“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兼并重组,确保到2025年前10家钢铁企业的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的目标按期实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高祥明说。他举例道,通过兼并重组,有助于优化铁矿石、废钢等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匮乏和矿产资源短缺压力,压减过剩钢铁产能。另外,将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与城市钢厂搬迁相结合,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

70年环境绩效明显提升 新形势下须迎难而上

谈到对钢铁行业70年来环保方面的变化*有感触的地方,高祥明表示:“全行业节能减排指标持续改善,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一大批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花园式工厂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正在与社会和谐共融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方面,钢铁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与2005年相比,201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煤降至555千克标煤,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4个百分点、7.8个百分点,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由32.8立方米提高到106立方米;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2.75吨,水重复利用率由94.3%提高到97.88%。同时,通过持续开发推广冶金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构建起完整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2018年,钢渣、高炉渣、含铁尘泥利用率分别达到97.92%、98.1%、99.65%。

另一方面,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大幅度降低。2005年~2018年,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千克下降到0.53千克,削减幅度高达81.3%;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下降到0.56千克,削减幅度为74.3%。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体现了当今全球钢铁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排放指标和要求,极具挑战性。

高祥明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体钢铁人将迎难而上,绝不退缩。

一是高质量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保证资金投入,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运行管理,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完善。

二是提高站位,从规划、设计上增强绿色低碳意识,使钢厂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碳减排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中国有限公司做,而是中国有限公司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钢铁企业要主动作为、及早行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采用低碳先进技术,在实施超低排放过程中协同考虑碳排放,持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钢铁人的贡献。

四是希望各级政府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给予更多激励,对开发应用超低排放新技术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宽容,并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差别化管控”。

“我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钢铁工业一定能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产业,成为与社会、城市、生态环境共融共存的低碳绿色产业!”高祥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