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钢铁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部门”“钢铁排放量已超过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这是记者近日采访中听到*多的声音。
我国是世界上*大的钢铁生产大国,粗钢产量连续20余年全球第一,与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排放量约占工业总耗能的15%
钢铁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部门,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按照目前的产能估算,烧结矿消耗量超过15亿吨。烧结矿工序的能耗约占钢铁生产工艺总能耗的12%-15%,仅次于炼铁工序。而目前,我国烧结矿显热回收受到技术瓶颈制约限制,回收率不高,一般小于30%,若该显热能回收超50%,则每年可节省能耗折算标准煤超1000万吨,增效价值客观,余热利用潜在效益巨大。
在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环保处处长蒋靖浩看来,与国外对比看,我国钢铁行业的环境保护水平与先进产能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依然存在,排放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对废气污染物的治理主要停留在关键污染物指标的超低排放整改上,而工业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治理基本完成,正致力于第三代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大,是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战场。”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张欣欣表示,世界主要产钢地区和国家如欧盟、日本等都启动了相应的降低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行动计划,低碳化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钢铁行业是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首批8个重点行业之一,企业将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税的压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院党委书记李新创表示,“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市场空间仍会进一步扩大。预计钢铁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项目800个,累计投资320亿元;钢铁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项目900个,投入资金180亿元;高炉煤气精脱硫项目950个,预计投资100亿元。
诸多因素制约钢铁超低排放
钢铁行业具有系统性强、产业链长的特点,同时钢铁行业也是消耗大户,是超低排放节能技术改造的重点领域。虽然全国6.1亿吨钢铁产能已开始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但仍有大量企业未开展相关改造工作,或者改造不到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在钢铁规模巨大产能中,优势产能、绿色产能并不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很少。”李新创直言,不同企业环保设施装备水平、治理管理、现场环境相差甚远。全国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只有首钢迁钢、太钢两家。“此外,环保欠账较多,管理水平较低的钢铁企业的吨钢排放量是首钢迁钢的20-30倍。部分区域钢铁产能过度集中,吨钢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不及粗钢排放量增长速度。”
业内人士还指出,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亟待加强,智能化车间、无头轧制、低碳炼铁等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有限公司耳熟能详的量子电炉、康斯迪电炉、ESP等工艺设备均是引进。”李新创说。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项目处处长佟彦超表示,近期调研几个钢铁大省发现,有些钢企在清洁运输、环境管理、在线监测运行和规范化方面都有很多薄弱点,还有部分钢铁企业没有按照可用性技术指南进行改造,达不到超低排放改造的要求,甚至有些企业在评估监测时弄虚作假。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看来,节能新技术的创新难度大、市场推广深度不够、技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有效评价体系、技术改造融资难等因素均制约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推广。针对业内普遍反映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投入低、改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相关单位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旨在为钢铁行业搭建节能环保技术和资金供需交流对接平台,推动节能环保项目落地。
针对评估监测过程弄虚作假等问题,生态环境部门将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未来中国有限公司将会公布一批案例,将企业和评估监测机构纳入黑名单,对达到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钢铁企业在生产、环保监管、社会信用等方面,给予货真价实的好处。”佟彦超说,近期商务部联合生态环境部,计划在近期推出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