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河北削钢难题:哪些企业被关停 压减目标怎么实现

    丨    2016.03.10    丨    4886

暂时性的产能关停可能在市场好转时死灰复燃,以高炉大小为淘汰标准的政策导向,导致过去几年小高炉淘汰,大高炉又上的怪圈。钢铁工人岗位调整也将是河北省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难题。

“‘三补一降’援企稳岗政策有听说,但中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似乎享受不到,去年市场不好,中国有限公司暂时停了一段时间高炉,但*近钢价上来后又复产了,停产期间员工怎么安置也只能自己处理。”

说这话的,是河北省一家年产能在800万吨左右的民营钢铁企业的管理层,所谓“三补一降”政策,是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全国两会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助力钢铁去产能时候”提到的政策,包括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社会保险补助;对单位缴费基数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实际工资核定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等。

在这次会议上,张庆伟还提到,今年全省将压减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产能800万吨,未来五年钢铁产能要控制在2亿吨,相当于现在河北60%的钢铁企业要关停或整合。

作为国内的钢铁生产大省,河北省的钢铁企业生存状况,一直是全国钢铁业的样本,而其在实施产能淘汰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也是全国钢铁企业的缩影。

哪些企业被关停

刚刚过去的2015年,河北省继续稳坐钢铁第一大省的宝座,全年粗钢产量18832万吨,钢材25245万吨,生铁1738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4%、22.5%和25.1%。与此同时,河北省的粗钢、钢材、生铁产量增速也高于全国增速水平,分别高3.6、4.9和6.1个百分点。

因此,淘汰过剩的钢铁产能,也一直是河北省的重点工作之一。据机构测算,2011年-2015年,河北省累计淘汰炼铁产能3391万吨,累计淘汰炼钢产能4106万吨。2015年,河北省淘汰炼铁产能占全国的59%,淘汰炼钢产能占全国的76%,可以说在2015年全国淘汰的钢铁产能中,过半都集中在河北省。

多家河北钢铁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透露,为了加快过剩产能淘汰,在2015年年中,河北省还在全国率先将钢铁落后产能高炉标准由国家规定的400立方米及以下,提高到450立方米以下,转炉标准由30吨及以下提高到40吨及以下,此外,各级政府也在推动经营不善、环保不达标的民营钢铁企业关停。

与此同时,由于去年的钢价持续低迷,不少民营钢铁企业连月亏损,也主动做出了关停高炉的决定,不过,这种关停还属于暂时性关停,员工要么放假要么自谋出路,一旦市场好转就可能再度复产,当然,如果资金链断裂,就很难等到复产的那一天。

比如今年以来,钢价开始触底反弹,一些钢铁企业又有了正向收益,复产的钢铁企业也越来越多。记者从“我的钢铁”获得的调查数据就显示,3月份钢厂五大品种的计划产能利用率就整体上升5.7%,其中建材钢厂计划日均产量环比增长17.68%,板材计划日均产量环比增长1.44%。

压减目标怎么实现

这其实也是喊了多年“产能过剩”的国内钢铁业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在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时,暂时性的产能关停可能在市场好转时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以高炉大小为淘汰标准的政策导向,导致过去几年小高炉淘汰,大高炉又上的怪圈。

“过去几年,不少钢厂都有新建产能,并在*近几年陆续投产,新增的产能可能比淘汰的产能还要多,”高级研究员邱跃成告诉本报记者,“淘汰过剩产能还是需要市场倒逼的手段,由企业自动退出,这只有在钢厂继续大幅亏损才可能实现。”

而在分析师徐莉颖看来,从目前的情况和进展来看,河北省要完成未来五年的产能淘汰目标,难度也不小。

“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大约在3-3.2亿吨,如果要在五年内将产能控制在2亿吨,意味着河北省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之前将要淘汰1.2亿吨的钢铁产能,今年只有1000万吨的话,未来四年平均每年要超过3000万吨,这个量级接近2014年水平,而随着压减产能的逐步推进,未来继续压减的难度也是逐渐加大的。”徐莉颖指出,除非继续提高省内淘汰缩减的技术标准,并在环保、质量、安全、设备等方面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徐莉颖进一步指出,压减产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员工转岗、下岗问题,之前中钢协就曾预测,全国压缩1-1.5亿吨钢铁产能可能意味着将有50万钢铁工人面临岗位调整,这其中民营钢铁企业工人将占绝大多数,这也将是河北省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难题。“《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要求,职工安置要通过企业主体作用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亏损企业的债务化解、民营钢铁工人的安置工作,也将对河北省未来的安置计划、资金保障、社会保障计划有更高一步的要求。”

而在河北省一家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层看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应该从过去单纯的淘汰落后产能,转到从“供给侧改革”找机会。“目前中国有限公司还有大量的钢铁品种依靠进口,这对国内的钢铁企业来说也是机会,谁能从过去的追求产量更早的转向依靠技术投入、人才创新,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差异化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