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浴火重生谋转型 会员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4.2亿元
乐动手环app官网钢管集团——连续12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7.10.09 丨 7275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业主动认识新常态,着力适应引领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士断腕去产能,转型升级谋发展,经受了浴火重生的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行业整体复苏向好。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钢铁业融入了时代发展,担负着前行责任。回顾这5年,是钢铁行业供给形势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5年,是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化解的5年,是提质增效、扭亏增盈的5年,是结构调整加快、有效供给提升的5年,是竞争力、影响力提高的5年。
去产能打响当头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大任务,去产能居首。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钢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2016年我国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4500万吨目标。2017年,国家确定的去产能任务为5000万吨,截至5月底,全国已压减粗钢产能4239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4.8%;6月底彻底清除了“地条钢”,涉及730多家企业,熔化粗钢总能力估算约1.4亿吨至1.6亿吨。
随着去产能政策效应显现,钢材价格合理回归,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回升。中国钢材价格指数由2016年初的56.37点上涨到目前的117.79点,涨幅超过100%。今年1月至7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4.2亿元,销售利润率为3.4%。
“钢铁业公认,这5年是国家政策*落实、执行*坚决、成效*显著的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正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定决心,各级政府统一思想、担当作为,各方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才打开了局面。
“无论是从力度、举措和效果来看,中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都堪称解决世界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成功典范。”迟京东强调,中国以自身的艰苦努力为全球钢铁去产能作出贡献,彰显了大国担当。
调结构连出大手笔
化解过剩产能,为钢铁业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钢铁企业紧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行业正向着规范、有序、创新驱动方向迈进。
“落后小微企业的市场出清、违法企业的取缔叠加兼并重组,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迟京东表示,这有利于形成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规范市场竞争。
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钢铁行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通过加大市场化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进一步减少低效产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6年,宝钢和武钢进行重组,打造世界级钢铁航母,为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起到破局性的引领作用。合并后的宝武集团年钢产量将超过6000万吨,由此,我国排名前十位的钢企产量占总产量比例由2015年的34.2%提高至35.9%。中信泰富与青岛特钢重组构建了全球*大的专业化特钢龙头企业集团,为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主动兼并重组发挥了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沿海布局捷报频传,山钢日照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2030毫米冷轧生产线试车成功、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16年一期投产,今年已盈利。城市钢厂搬迁取得突破,杭钢于2015年年初全面启动转型升级工作,半山生产基地于2016年年底全部关停;1958年建厂的济南钢铁顺利停产退出;青钢环保搬迁项目实现全流程贯通试生产。
提质拓展新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终要落实到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上。而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恰恰是钢铁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改革政策推动与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企业追求质量效益型发展已变为切实行动。”迟京东举例说明,业内亏损大户鞍钢是老国企,去年亏损29.9亿元,但今年上半年盈利8.25亿元。鞍钢实现扭亏为盈,有市场好转的因素,更得益于自身的提质增效。目前,鞍钢吨钢销售收入已接近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在过去几近于垫底。
当前,广大钢铁企业已从追求数量、规模的粗放发展转向注重创新驱动、品质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链*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随着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和管理能力持续增强,钢材产品质量档次逐步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和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目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超过95%;高强船板生产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板、镀锌板等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一批自主开发的关键钢材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批高质量钢铁产品成功研制和生产。油船用耐蚀钢实船建设3年试验获得成功就是这当中突出的成果。
“钢铁业必须实现与城市、社会、环境生态融合共存。”迟京东表示,随着公众对环保的日益关注,国家环保督查趋于常态化、日常化,钢铁企业尤其是身处大都市或者省会城市的钢铁企业,能不能走上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事关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题。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钢铁业融入了时代发展,担负着前行责任。回顾这5年,是钢铁行业供给形势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5年,是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化解的5年,是提质增效、扭亏增盈的5年,是结构调整加快、有效供给提升的5年,是竞争力、影响力提高的5年。
去产能打响当头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大任务,去产能居首。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钢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2016年我国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4500万吨目标。2017年,国家确定的去产能任务为5000万吨,截至5月底,全国已压减粗钢产能4239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4.8%;6月底彻底清除了“地条钢”,涉及730多家企业,熔化粗钢总能力估算约1.4亿吨至1.6亿吨。
随着去产能政策效应显现,钢材价格合理回归,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回升。中国钢材价格指数由2016年初的56.37点上涨到目前的117.79点,涨幅超过100%。今年1月至7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4.2亿元,销售利润率为3.4%。
“钢铁业公认,这5年是国家政策*落实、执行*坚决、成效*显著的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正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定决心,各级政府统一思想、担当作为,各方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才打开了局面。
“无论是从力度、举措和效果来看,中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都堪称解决世界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成功典范。”迟京东强调,中国以自身的艰苦努力为全球钢铁去产能作出贡献,彰显了大国担当。
调结构连出大手笔
化解过剩产能,为钢铁业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钢铁企业紧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行业正向着规范、有序、创新驱动方向迈进。
“落后小微企业的市场出清、违法企业的取缔叠加兼并重组,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迟京东表示,这有利于形成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规范市场竞争。
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钢铁行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通过加大市场化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进一步减少低效产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6年,宝钢和武钢进行重组,打造世界级钢铁航母,为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起到破局性的引领作用。合并后的宝武集团年钢产量将超过6000万吨,由此,我国排名前十位的钢企产量占总产量比例由2015年的34.2%提高至35.9%。中信泰富与青岛特钢重组构建了全球*大的专业化特钢龙头企业集团,为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主动兼并重组发挥了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沿海布局捷报频传,山钢日照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2030毫米冷轧生产线试车成功、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16年一期投产,今年已盈利。城市钢厂搬迁取得突破,杭钢于2015年年初全面启动转型升级工作,半山生产基地于2016年年底全部关停;1958年建厂的济南钢铁顺利停产退出;青钢环保搬迁项目实现全流程贯通试生产。
提质拓展新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终要落实到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上。而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恰恰是钢铁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改革政策推动与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企业追求质量效益型发展已变为切实行动。”迟京东举例说明,业内亏损大户鞍钢是老国企,去年亏损29.9亿元,但今年上半年盈利8.25亿元。鞍钢实现扭亏为盈,有市场好转的因素,更得益于自身的提质增效。目前,鞍钢吨钢销售收入已接近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在过去几近于垫底。
当前,广大钢铁企业已从追求数量、规模的粗放发展转向注重创新驱动、品质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链*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随着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和管理能力持续增强,钢材产品质量档次逐步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和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目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超过95%;高强船板生产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板、镀锌板等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一批自主开发的关键钢材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批高质量钢铁产品成功研制和生产。油船用耐蚀钢实船建设3年试验获得成功就是这当中突出的成果。
“钢铁业必须实现与城市、社会、环境生态融合共存。”迟京东表示,随着公众对环保的日益关注,国家环保督查趋于常态化、日常化,钢铁企业尤其是身处大都市或者省会城市的钢铁企业,能不能走上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事关生死存亡的重要命题。